
□張明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新方向。作為農業大市,德州憑借其在糧食生產上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在“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不僅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樹立了標桿,也為種糧人開辟了致富新路。
挑起科技“金扁擔”,走出種糧致富新路徑。科技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在“噸半糧”創建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德州的廣袤田野上,5G與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全域3D航圖深度融合打造的5G網聯無人機,按照北斗系統規劃的精準航線飛行,一天可完成數百畝地的植保任務,相當于20個人的工作量。同時,用藥量節省超20%,飛行時間較傳統植保節省超10%,能耗降低超過15%,實現了節水、節肥、節藥、節人工的“四節”目標。無人機遙感與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站協同作戰,讓春耕春管更智能、更高效。各級部門應依托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科技創新,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轉變傳統種植理念,掌握新技術。通過推廣“新神器”和“新招兒”,推動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向“靠科技種田”轉變,切實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
培養更多新農人,用好人才致富“聚寶盆”。人才是發展的核心動力。德州市積極響應人才振興戰略,聚焦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出臺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方案,對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等群體開展精細化、菜單式培訓,幫助農民掌握新技術、新理念,成為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各級部門應讓新農人挑起糧食安全的重擔,確保人才留得下、留得住、留得久,著力解決農村人才外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等問題。通過探索全鏈條培養模式,推動“政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新農人教育實踐基地,引導各類農業主體積極參與,并給予政策支持,讓更多“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脫穎而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新農人隊伍。
強化產業硬支撐,開辟新質生產力新賽道。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德州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地力提升、現代種業發展等工程,不斷優化糧食生產結構,提升糧食產業鏈水平;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形成了完整、高效的糧食產業體系,不僅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也為“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各級部門應以糧食深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種糧大戶為核心,打造優質種糧合作社,推行“訂單農業”模式,從提供種子、技術指導、農機服務到高于市場價的收購,幫助種糧農民增收。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在“土”上謀出路、“特”上求不同、“產”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化發展,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實現差異化競爭、錯位發展。通過引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加強合作,推動“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生態”等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
(作者單位:德州日報社)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張明昭
審核|胥愛珍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