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出上千平方米廠房建棉花博物館,全國文明單位山東鑫瑞娜家紡——
守護“娘花”根脈 織就文明經緯

學生參觀齊魯棉花博物館(資料圖)
□本報記者 張雙雙 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鄒方雨
步入位于夏津縣的齊魯棉花博物館,一個飽滿的棉花雕塑首先映入眼簾。暑假前,夏津縣第六中學初二年級的社會實踐課就選在這里。展廳里,學生們簇擁在玻璃展柜前,被一件泛黃的《御題棉花圖》拓片深深吸引。這方由企業主動騰出上千平方米生產區域建成的文化天地,正成為解碼“銀夏津”700多年植棉文化史的獨特窗口。
不久前,山東鑫瑞娜家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鑫瑞娜)成功入選全國文明單位。這一榮譽背后,是企業對棉花文化近乎“執拗”的深情守護。2019年,當大多數企業忙于擴大生產線時,鑫瑞娜卻擠出上千平方米的廠房面積,“不務正業”地建起了山東省首家棉花主題博物館。
面對同行的不解,董事長賀杰坦言:“棉花是夏津棉紡產業的根,承載著‘衣被天下’的溫暖情懷。建這個博物館,就是想給棉花找個‘家’。”
在這里,元代棉紡技術傳入路線與“一帶一路”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14道手工粗布織造工序被完整還原,吱呀作響的古老紡車總能讓參觀者發出驚嘆。開館6年來,已接待學生、客商等超10萬人次,獲評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德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當初選擇將博物館建在車間旁,就是要讓每位員工知道,手中縫制的不僅是產品,更是傳承700多年的溫暖使命。”賀杰說。
文化鑄魂,產業煥新。如果說博物館是鑫瑞娜的“文化心臟”,那么技術創新就是企業的“最強大腦”。記者在與博物館一窗之隔的智能車間看到,大屏幕實時顯示著生產數據:訂單進度、設備狀態、質量檢測結果一目了然。“這套吊掛系統讓產品不良率下降40%,交付周期縮短60%。”生產經理趙奎強介紹著數字化轉型成果。在智能生產車間,企業自主研發的MES和ERP系統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客戶定制訂單最快2小時就可下線。更令人驚嘆的是“云端種棉”,企業率先通過DCMM二級認證的數據管理系統,將棉花采購、生產工藝、質量追溯等環節全部納入云端管理,實現“一品一碼”全流程可追溯。
在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下,企業科研團隊耗時5年,獨創的3S純棉舒化技術,讓棉被可水洗20次而不板結。在生產車間內,企業自主研制的千層無網棉被胎生產線正高速運轉,技術總監李燕展示著水洗試驗數據:精選的黃河故道棉花經精密梳理,形成立體交聯結構,徹底告別傳統棉被需紗網固定的局限。2024年,這項革命性技術讓企業憑借“高端可水洗抗菌防螨千層棉被”項目,捧回山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紡織服裝分賽銀獎。堅守純棉賽道十余年,38項授權專利和兩項牽頭制定的行業標準,讓“老棉被”真正煥發出新生機。
在鑫瑞娜,還有個“特別”的生產車間——“巾幗飛花”車間。在這里,工人趙紅燕手指翻飛間,一床精美的棉被逐漸成形。這位曾經的留守婦女,如今已是帶出30多名徒弟的技術能手。“在這里工作既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掙到5000多元。”她臉上洋溢著笑容。
鑫瑞娜女職工占比高達83%,其中23%來自脫貧家庭。為此,企業探索出“企業+勞模工作室+創業者”模式,依托“賀杰勞模工作室”和省級工友創業園,由公司統一提供原料和技術標準,允許農村婦女居家或組織生產,合格產品統一回收。目前該模式已帶動500余名婦女就業,人均年增收3萬余元,為鄉村婦女鋪就了一條堅實的致富路。
從支援災區到關愛特困老人,從應急救助到鄉村幫扶,鑫瑞娜的公益足跡遍布十余個縣市。公司專門設立“銀棉基金”,每年將利潤的2%固定投入公益事業。“夏津周邊棉區老百姓都親切地稱棉花為‘娘花’,意思就是棉花就像娘一樣親,棉花讓我們衣食無憂,養育了棉區的老百姓。”賀杰說。以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反哺社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已成為鑫瑞娜人的行動自覺。
從一床可水洗棉被的技術突破,到一座棉花博物館的文化堅守;從巾幗工坊里的巧手翻飛,到數字車間的智能化轉型,鑫瑞娜家紡的文明創建之路證明:真正的文明,既要有推動發展的硬實力,更要有溫暖社會的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