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碳纖維“減重”,匠心“質造”,“中國芯”賦能,德州自行車企業轉動發展新引擎——“騎”跡背后有“奇”技

泰山體育超級工廠店展示的瑞豹自行車廣受消費者青睞。記者王志偉攝
□本報記者王志強本報通訊員孟娟韓哲
山東凱力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從高空作業吊籃制造轉向自行車生產,駛入新賽道,專注研發,以輕量化、高剛性、高性價比的自行車贏得市場;美利達自行車(山東)有限公司,投產17年來持續打磨匠心,承諾車架終身質保,因車架質量問題發起的售后申請數量始終為零;泰山瑞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研發“中國芯”,讓自行車“會說話”,領跑高端賽事。
近日,記者實地走訪寧津、天衢新區、樂陵三家自行車企業,深入探尋其在技術創新、品質提升、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實踐成果,感受發展的蓬勃活力與創新動能。
山東凱力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每克必爭”的創新
寧津縣康寧湖畔,清風徐來,水光瀲滟。一場氛圍熱烈的網絡直播活動正在這里展開。
“您看這款自行車,車架比普通材質輕10%,剛性還提升了15%!”山東凱力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王胤菲單手提著一輛碳纖維自行車,面對鏡頭介紹。
身后,一排線條流暢、漆色亮眼的自行車成了一道風景線。
這不僅是產品推介,更是一家傳統制造企業主動突圍、跨界轉型的生動寫照。
如今以自行車生產為主的凱力特公司,前身主營高空作業吊籃。2023年,公司敏銳捕捉市場先機,依托多年積累的機械制造與復合材料技術,毅然駛入碳纖維自行車這條新賽道。
企業投資5000萬元,建成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年產能達3萬輛,可實現年銷售額1.6億元。
在輕量化和剛性上下功夫,力求實現“又輕又硬”。
企業注重技術創新,秉持“每克必爭”的輕量化理念,通過航天級模壓成型工藝與納米樹脂滲透技術,攻克碳纖維強度與重量的平衡點——旗艦產
品 CLTE 系列車架,較同類產品減重10%的同時提升側向剛性15%。這一突破體現在其自主構建的智造金三角體系中。
在質量上,超聲波探傷與工業CT掃描實現100%缺陷檢出率。同時,企業以多項核心技術構筑品牌,其中“蝶翼式后三角穩定性系統”通過非對稱后叉設計破解碳纖維形變難題,“微孔發泡內襯技術”在關鍵部位植入吸震結構,顯著提升了競技級自行車的減震性能。
“我們從機械制造跨入體育產業,既是市場驅動,更是企業的主動布局。”凱力特公司董事長杜玉國表示。
為推動全民健身、助力消費升級,在寧津縣政府支持下,凱力特公司還推出“千輛碳車·惠民團購”計劃:政府與企業共同補貼,每輛車讓利1000元,面向全國消費者限時供應1000輛碳纖維自行車。這批車涵蓋公路競賽、休閑騎行、山地越野等五大品類、十余種涂裝設計,可滿足不同群體的健身需求。
直播鏡頭前,主播熱情回應網友提問;鏡頭后,一家傳統企業的轉型之路,正借助數字經濟的東風,駛入更廣闊的新賽道。
美利達自行車(山東)有限公司——終身質保的“匠心”
在美利達自行車(山東)有限公司,“車架終身質保”的承諾不僅印在質保卡上,更融入企業的生命線。令人驚嘆的是,十多年來,因車架質量問題發起的售后申請數量始終為零。
“‘零售后申請’不是偶然,是過硬的產品質量在做支撐。”公司總經理林祐勝語氣堅定。車架終身質保的承諾,既是一份面向市場的自信,更是對產品質量的自我督促。車架作為自行車的“脊梁”,其質量關乎安全,也彰顯了品牌的良心與匠心。
美利達自行車(山東)有限公司由國際知名企業美利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投資設立,坐落于德州天衢新區,占地10萬余平方米。自2008年4月投產以來,始終專注于高端自行車的研發與制造,產品涵蓋山地車、公路車、城市休閑車等多個系列。
“保證質量,焊接是關鍵。”焊接是車架成型的核心環節。在這里,每一道焊縫不僅要經過嚴密抽查,更以超乎業界標準的測試流程反復驗證。企業推行TPS精益生產模式,品質管理標準嚴于JIS、CPSC、BS等國際規范,從材料進廠到整車出廠,都進行層層檢測和篩選。
如何真正驗證產品質量?美利達選擇了一條更貼近實戰的路——走進賽場。企業長期贊助世界頂級職業車隊,其中包括巴林·美利達車隊。頂尖運動員在極端環境中反復測試車輛性能,每一次沖坡、每一次競速,都是對車架疲勞極限和結構設計的嚴峻考驗。依托實驗室數據以及真實賽道反饋,美利達不斷實現產品迭代與技術進化。
“終身質保是美利達的底氣,也是幾十年如一日對高質量的堅守。隨著綠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消費者對自行車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美利達山東公司攜手頂尖碳纖維科技企業共同研發,讓高端車架、輪組走進消費者運動生活。這不僅是一份責任,也是美利達品牌屹立市場的根本。”林祐勝表示。
不久前,“好運山東”2025年“美利達杯”全國自行車大賽在德州舉行,作為賽事贊助方,美利達自行車(山東)有限公司再次展示出雄厚實力——去年營業收入突破20億元,實現從“制造”到“質造”的跨越。
山東泰山瑞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讓自行車“會說話”
“自行車會說話?”
所謂“會說話”,并非指自行車能發聲,而是通過芯片記錄并反饋運動數據。在山東泰山瑞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記者體驗到自行車的“智造”魅力。
該公司是一家擁有“奧運品質”的高端碳纖維材料及自行車研發制造企業。在瑞豹的中國國家隊金牌工作室,一輛搭載智能芯片的自行車陳列于醒目位置。公司總工程師鄧龍輕撫車座下方的芯片區域說道:“別小看這個裝置。以往教練只能依賴秒表計時,如今它將時間精度提升至千分之一秒,并能實時捕捉運動員的發力曲線。”
這顆芯片如同車輛的“神經中樞”,能夠全面采集功率、速度、踏頻、心率、分段時間與運動軌跡等數據。通過對動作進行分解標記與技術統計分析,可精準反饋運動員發力時的車架形變狀態、風阻影響等關鍵信息,為量身定制整車提供科學依據。
“沒有芯片之前,我們依賴運動員的主觀感受反復調試,有時一個成熟模具因微調環節變化不得不廢棄。”公司研發部部長李中發坦言。如今,芯片能捕捉人感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實現“一次成型”,大幅節省研發成本與周期。
2019年起,企業聯合多家高校啟動芯片研發項目,2020年成功在全球率先推出首款用于場地自行車訓練的智能芯片系統。經過持續優化,該技術使運動員與裝備間的氣動阻力降低9.5%,整體剛性與輕量化水平顯著提升。
這款芯片已廣泛應用于中國自行車隊的日常訓練,助力教練員科學制定計劃、運動員精準查漏補缺——無論是在彎道爆發力還是直線加速方面,數據都在說話。
目前,公司已形成覆蓋專業競技、大眾運動、青少年培育三大領域的產品矩陣,以“材料革新+工藝升級”展開雙輪驅動創新,依托新建的12萬輛超輕型高檔碳纖維自行車生產線,年產能已達20萬輛,訂單已排至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