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3家規上企業年營收845億元,5項產品市場份額全球居首——德州高端化工產業劍指千億級

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廠區鳥瞰。記者楊鳴宇攝
□本報記者董天力 本報通訊員李哲
作為德州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高端化工產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目前全市化工規上企業已達183家,2024年全產業鏈實現營業收入845.48億元、利潤69.62億元,這兩項關鍵指標分別占據了全市制造業總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其支柱地位與引擎作用愈發凸顯。
百企匯聚 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今年以來,我市緊扣“千億產業集群”目標,在園區優化、企業培育、項目建設和產業協同上全面發力,推動高端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1至7月,產業增勢不減,實現營收463.86億元、利潤34.21億元,為完成全年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據的背后,是“十四五”以來產業規模的持續壯大。據相關部門介紹,與“十三五”末期相比,全市化工規上企業數量增長53.8%,預計2025年營業收入將突破900億元,年均增長率7.9%。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形態也從單一走向多元。“我市化工產業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和精細化工四輪驅動的良好格局,產品種類近千種,構成了厚實的‘家底’。”市工信局局長、市高端化工產業鏈辦公室主任孫洪魁介紹。
產業的競爭力,最終體現在市場的話語權上。令人矚目的是,在我市近千種化工產品中,有二甲基甲酰胺等5項產品的市場份額高居全球榜首,山梨酸鉀、聚偏氟乙烯等20項產品在全國市場一馬當先。這份成績單,源于一支實力雄厚的企業梯隊。目前,全市化工領域培育了1家國家級、2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擁有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22家山東省瞪羚企業,形成了德州化工的“創新矩陣”。
平臺賦能 五大園區承載產業未來
企業發展離不開優質的平臺載體。如今,運河恒升、臨邑、平原、樂陵和禹城5個省級化工產業園,構成了全市31.5平方公里的化工產業主陣地。隨著園區內污水處理廠、智慧平臺等配套設施持續優化,其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入園化工企業數量從61家增至107家,增幅達75.4%。其中,4家園區成功入選中國智慧化工園區。在近期省里的綜合評價復核中,我市5大園區全部獲評“良好”等級,恒升化工園區的二次擴區也即將獲得省政府批復,為產業未來拓展了新的物理空間。
項目是產業的生命線,源源不斷的新投資為集群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今年以來,全市新招引化工項目13個,總投資39.5億元;23個省市級重點化工項目中,已開工建設19個。企業培育方面亮點紛呈:華魯恒升成功收購陽煤平原的合成氨、尿素產能指標,為自身新上大氮肥項目掃清了障礙;協調解決金能科技的焦化產能指標問題,重點企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夯實。
如果說硬件是產業的骨骼,那么協同創新就是產業的血液。為激發產業內生動力,我市推動建立了“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創新研究院”,攜手德州學院共筑創新平臺。同時,精準的要素保障服務貫穿始終:通過“金融直達化工產業鏈”等活動,為19家化工企業授信5.93億元,有效化解融資難題;積極協調解決華鑫新材料、長信化學等企業在項目落地中遇到的堵點,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生態。
綠色轉型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德州化工產業的綠色轉型與結構調整步伐堅定。“十四五”期間,全市果斷轉移退出350萬噸/年老舊地煉產能,壓減80萬噸/年焦化產能,并對合成氨、尿素產能進行了整合優化。
與此同時,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項目陸續開花結果,己內酰胺、尼龍6、碳酸酯、針狀焦等高端產品不斷豐富著德州化工的“產品櫥窗”。
產業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在穩固基礎化工的同時,大力向精細化工領域延伸,圍繞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新需求,恒源碳材的針狀焦、德州實華的功能性樹脂、安舜制藥的醫藥中間體等一批高附加值產品正加速崛起。
展望前路,一幅千億級產業集群的藍圖正在繪就。孫洪魁表示,德州將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編制好專項發展規劃,并制定翔實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一方面,強化園區提檔增效,引導各園區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線,打造辨識度高的標志性產業鏈;另一方面,將充分運用“德州市高端化工一體化發展圖譜”開展精準招商,通過“遍訪總部”爭取更多優質資源落地。此外,還將深化企業服務,針對企業在資金、人才、創新等方面的需求,開展點對點精準幫扶,切實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護航。
德州高端化工產業正以鏈式思維凝聚集群之力,向著千億級目標穩健前行,為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貢獻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