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構建教研、師資、評價“三維體系”,驅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系統改革激發課堂新活力

德州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現場
□本報記者張雙雙 本報通訊員賈榮耀
我市圍繞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聚焦課堂改革,以教研為先導,提升課堂效率;強化師資支撐,創建100個名師工作室,助力青年教師成長;創新評價體系,實現從“教書”到“育人”的深刻轉變。
打造深度教研機制 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8月6日,樂陵市實驗中學教學樓二樓會議室,桌面上鋪滿了今年的中考試卷,10余名教師正聚精會神進行教研。“集中分析考卷的重點、難點,能加深我們對新課標的理解,讓下學期的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每次集中教研,英語教師張文花都能從中受益。
圍繞課堂“40分鐘”,各學科進行集中教研,是樂陵市實驗中學的常規操作,一周兩次,包括年級教研和全校教研,寒暑假適當降低頻次。這一“堅持”讓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更加明確。“以高效課堂為核心,構建‘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通過每周的雙輪教研優化教學過程,確保每一堂課都能達到預期目標。”校長范長飛說。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線,而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終要回歸到課堂。教研是課堂教學的“先行官”,深化課堂改革要先對教研“動刀”。“教研工作最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老師備課和上課‘兩張皮’,學生作業負擔重等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德州市教科院副院長劉軍說,“要改變這種‘重形式輕實效、校際推進不均衡’的問題,就必須從根子上入手解決。”
我市強化課程體系建設,以教研為專業支撐,提升課堂教學水平;以“大教研”破題,打破校際界限,成立教育優質資源共同體聯盟;構建市、縣、校三級教研體系,承擔課程指導、學科教研、質量監測、考試評價、資源建設、課題研究等多項任務,全力建設高效課堂。
北部教育、七彩教育……學校數量最多的德城區有7個教育“聯盟”,形成了課堂改革強大合力,聯盟學校集中組織教研活動,教師時常跨校交流。德州學院附屬小學教師鄭琳慧設計的《小馬過河》教案,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遇到事情時要開動腦筋、勇于嘗試”的道理。“課堂呈現效果很好,在集中教研時我把教案分享給了聯盟學校的老師們。”她說。
協同備課模式打破了學校之間壁壘,實現了更大范圍內的教學資源共享與整合。在此背景下,我市以市縣聯動為抓手推動教育綜合改革,確立市級改革項目14項、縣級改革項目43項,新爭取國家級試點6項、40個。
培優教師隊伍 把穩教學質量“方向盤”
邢媛媛名師引航工作室以名師示范和團隊共研激發成員潛力;袁超超名師引航工作室通過三年規劃細化分工,以“三人行”模式開展課題研究,激發教學熱情;崔玉波名師引航工作室借助“青藍工程”,實現教學智慧薪火相傳……不久前,市教科院組織專家對各名師引航工作室上報的案例進行評選,29個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案例獲得一等獎。“通過優秀教師引領、區域性教育資源共享,有效激發了教育內在活力,增強了系統韌性。”市教科院辦公室主任范會群說。
教師是教學質量之舟的掌舵人,手握“方向盤”,定航向。我市持續建強教師隊伍,市縣每年列支專項資金用于青年教師培養。聘請國內知名校長作顧問,引進全國名師在德州設立工作室,目前全市建設名師引航工作室100個。“我們制定了工作室制度,研究教育教學情況及新課程標準,組織讀書交流分享活動,一起創新教學方法,我和工作室成員受益匪淺。”禹城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名師引航工作室負責人袁超超認為,青年教師具備足夠的成長空間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教育先進性的表現之一。
師資方面,我市創新招聘機制,統籌教師編制,建立教師周轉“蓄水池”,實施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配置機制,加大教師交流輪崗與培訓培養力度,打造優質師資隊伍。連續3年從編制、職稱、待遇、生活等方面推出26條為教師辦實事舉措。我市教師隊伍活力持續釋放,涌現出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鄉村優秀青年教師等一批“國字號”名師,培養出省特級教師、齊魯教育名家等省級教育人才580余人次。
建綠色評價體系 解“唯分數論”之困
7月1日,一場與植物的“對話”在德城區湖濱北路小學展開。“銀杏樹的葉子像小扇子”“雨中的月季花掛著淚珠”……在語文老師引導下,一年級小學生用一句話描繪出植物的模樣。這是該校“植物探索行動”項目化學習非紙筆成果測試,教師一邊測試一邊教授學生認識銀杏、月季等常見植物。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區域整體推進小學低段非紙筆綠色評價實踐工作,建立具有德州特色的非紙筆綠色測評模式。從“非紙筆綠色測評研究共同體”的11所學校,到德城區、禹城市兩個試點縣,再到小學低段學校全覆蓋;從單學科測評到多學科融合,再到信息技術賦能非紙筆測評模型……我市實現了形式化測評向內涵式測評的轉變。
與課前教研一樣,課后評價體系對教學質量有重要指引作用。目前,具有德州特色的非紙筆綠色評價模式已融入小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以德州市北園小學為例,學校建立“七彩少年”評價體系,涵蓋紅色美德、藍色善思、橙色活力、黃色美藝、綠色善行、紫色文華和青色創新,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文創的均衡發展。“相較于傳統的五育并舉,我們新增文華、創新評價維度。”北園小學校長王芳說,分數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課堂也不只是學習課本知識,人們已經看到了“唯分數論”存在的問題,而評價體系改革就是尋求改變的一把“鑰匙”。
“傳統紙筆測試存在考試形式單一、主體評價單一、缺乏表現性評價等問題,非紙筆測評作為有益補充,實現教育從教書向育人轉變。”市教科院質量監測研究室主任謝志平介紹,非紙筆綠色評價模式入選省教育廳“雙減”典型案例,獲評全省教育改革發展經驗和典型做法,并入選山東省教育評價藍皮書。
針對初、高中學校教育評價,我市印發《德州市初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和《德州市普通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試行)》,改變了以往僅從成績、升學率及相關數據等角度評價學校教育的單一方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特色發展等,實現對學校、教師、學生更客觀科學合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