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陽光藝境樓盤
□本報記者石秀秀本報通訊員李冉王龍春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大拆大建”模式已難以適配城市發展的新需求。近年來,我市探索以片區規劃理念推動城市更新,統籌考慮土地利用、交通路網、綠化景觀的銜接性,在盤活市區農校、中波轉播臺等閑置地塊的同時,配套建設公園、農貿市場、幼兒園等,構建起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市民感受城市煙火氣和民生溫度。
彈性規劃激活存量土地
10月17日,在位于德城區天衢路的陽光藝境樓盤工地,機械轟鳴,工人穿梭忙碌。這片占地37.6畝的土地如今正迸發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正進行裝飾階段施工,預計明年10月份交付。”項目負責人王吉福說。
陽光藝境樓盤所處位置是原農校地塊,位于市區核心地段。原農校地塊出讓后,因企業經營問題及地塊商住比例較高等原因未能及時開工建設。周邊的農科院、中波轉播臺地塊則因土地、房屋整體使用效率較低,成為低效用地。
德州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副書記李亞梅說:“原企業存在債務問題,地塊一旦被查封,土地盤活流程將變得更加復雜。核心位置的好地一定要想方設法利用好。”為保下這塊城市未來發展之地,去年2月,市自然資源局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全力推進地塊盤活工作。
盤活的第一步便是讓土地抓緊動工。去年,建設單位接手了該地塊,一個棘手問題橫在他們眼前——周邊已建成天衢購物中心、天翔大廈等大型商場和商務辦公樓,周邊沿街商戶眾多,商業開發空間有限。“原有規劃設置的商住用地占比為57%,就算建成商業體,我們下一步招商也將非常困難。”王吉福表示,該區域教育資源豐富,與小學和中學毗鄰,醫院離得很近,更適合建住宅。
一邊是企業的“經濟賬”,一邊是城市的“規劃圖”。如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同時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彈性調整規劃布局,適應市場需求,是我市處置閑置用地的關鍵一招。”李亞梅說。
為此,德州市自然資源局針對該片區閑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問題,組織了多輪聯合勘測和分析研判,僅20天,新的規劃方案出爐——商住比下調至20%,容積率下調至0.22。同時,將產權清晰的農科院辦公樓用地進行異地安置,對低效使用的平房區域進行整體征收。
集成改革促項目“快落地”
回想項目從修改規劃到手續審批,“高效”二字王吉福一直掛在嘴邊。他翻看著審批記錄本說,“去年確認項目后,僅用時3個月便達到了開工條件,明年商住都能完工。省下的是時間和金錢,幫我們搶出了8個月黃金銷售期。”
高效緣于市自然資源局規劃要素保障項目“快落地”集成改革工作的實施。市自然資源局高效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優化規劃土地政策、支持企業閑置土地再利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足市場主體在不動產登記、規劃手續辦理、土地供應等方面的“急難愁盼”需求,通過集成改革,在規劃調整、條件出具、方案審查、會議決策、竣工核實等各環節綜合縮減時間40%以上,為保障項目快速落地消除障礙。
“不僅要讓城市有發展,也要為企業群眾做好服務,這就是我們的宗旨。”德州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龐云沖介紹,接下來將繼續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按照單元和街區兩個層級差異化編制控規,研究推出混合用地開發的規劃和土地相關政策。
5分鐘生活圈感受城市溫度
如今,以陽光藝境工地為圓心,5分鐘便民生活圈正煥發活力——新建的健身廣場上,市民舒展筋骨,笑意盈盈;便民市場內,商販叫賣聲不絕于耳;原有的斷頭路也打通了。住在大東關頤景園小區的陳劍對此深有體會:“以前買菜要繞路,騎電動車就得10分鐘,現在步行就能解決了。”
“百姓買菜難、走路堵,地價再高,地也沒用出真價值。”龐云沖說,市自然資源局以片區規劃理念,同步盤活了中波轉播臺等閑置地塊。
中波轉播臺遷建涉及多個部門的歷史遺留問題。2023年底,市政府成立中波轉播臺遷建項目工作專班,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協調,專班調度,及時協同各部門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從去年6月建設單位進入現場進行施工,到去年12月底,僅用半年基本完成項目建設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原中波轉播臺北側增加了口袋公園,德興路東側集中布局起幼兒園、社區服務中心與便民市場。更讓居民踏實的是,他們對“未來還要塞進更多小區”的交通憂慮,在規劃中也得到了回應:通過系統梳理土地脈絡,大東關東街南延接上天衢路,3條全新的城市支路納入藍圖。這些“毛細血管”一旦打通,將有效緩解德興路、天衢路等主干道擁堵壓力,逐步織就“小街區、密路網”的健康循環體系,曾經令人頭疼的擁堵痛點正被一寸寸疏通。
這片區域的改變,映射著我市盤活低效用地的治理智慧。“以企業訴求為政策切口,以民生溫度作規劃標尺。土地價值的終極刻度,體現在百姓油鹽醬醋的城市煙火氣里。”龐云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