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在樂陵市山東冀魯邊鄉村振興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的烘干點,濕玉米完成脫粒后進行烘干作業。 崔昕攝

脫粒后的玉米輸送至分粒、分揀系統

辛寨鎮協調閑置廠房晾曬玉米。尹睿攝

王鳳樓鎮李家樓村,志愿者幫助農戶收玉米

陵城區于集鄉組織農機進行玉米搶收。李月攝
原標題:截至昨日,全市秋糧收獲449.15萬畝,占應收面積52.48%——戰陰雨 搶農時 保糧安
□本報記者 鄧靜 本報通訊員 袁另偉 朱雪松 龐占英
10月13日,持續多日的陰雨終于停歇,田野間,秋收作業爭分奪秒。
進入10月以來,德州遭遇連續陰雨侵襲。我市超前部署、精準施策,圍繞農機調度、糧食烘干、幫扶指導等關鍵環節打出組合拳,全力推進搶收、搶烘、搶種工作,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影響。截至10月13日,全市秋糧收獲449.15萬畝,占應收面積的52.48%。
聞雨而動 指揮調度到地頭
秋雨綿綿,農時緊迫。一場“三秋”保衛戰,在周密部署中迅速打響。
10月4日,市委書記田衛東到平原縣調研指導“三秋”生產工作,他強調,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組織農業技術力量深入田間一線,指導農民高效有序開展秋收作業,統籌做好晾曬、烘干、倉儲等工作,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要壓茬推進小麥秋種工作,為明年夏糧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全市“三秋”生產專題會議、“三秋”生產工作視頻會議、秋糧生產形勢分析暨“三秋”生產工作座談會等會議相繼召開,分析形勢、部署任務。農業農村、應急、氣象等部門握指成拳,建立工作會商機制,綜合研判雨情、水情、墑情,及時處置突發情況,為搶收搶種提供精準“導航”。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搶種戰。關于應對連陰雨天氣全力抓好秋收秋種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做好強降雨防范應對確保秋季糧油作物收獲的緊急通知等通知相繼發出,“三秋”生產應急預案、應對“三秋”連續降雨天氣技術指導意見、秋收秋種工作指導服務明白紙、冬小麥施肥配方與建議等及時出臺,安排秋糧怎么搶收、怎么烘干、怎么晾曬,小麥如何播種,形成一套清晰具體的“作戰方案”。
確保秋糧豐收到手、秋播不誤農時,成為“三秋”生產最緊迫的任務、全市上下最深切的牽掛。
裝備攻堅 打通搶收搶烘堵點
10月12日,秋雨淅瀝,臨邑縣林子鎮苗甫庵村的玉米地里,一臺經過改裝的四驅收割機正奮力在泥濘中作業。該鎮華輝合作社通過多次試驗和調試,將普通收割機升級為四驅配置,大幅提升了在濕滑田塊中的行進能力和作業效率。
“這種履帶式收割機在雨后松軟田里行走不陷車、不傷地,收割進度快多了。”合作社負責人蔣克輝說。
我市圍繞“有機具收、有場地曬、有設備烘”全面發力。全市檢修農機具25萬臺(套),儲備大中型拖拉機1.4萬余臺、履帶式收獲機械237臺,引進跨區作業機械作為補充,備用水泵7萬余臺。同時,向社會公布218個糧食烘干點服務熱線,441臺烘干機全面啟動,日烘干能力達6.9萬噸。
各地涌現出一系列妙招實招,解決農戶急難愁盼:樂陵星光糖業啟動烘干設備并按市場價收購濕玉米,日處理能力達5000噸;武城縣推出可移動烘干機,服務進村、成本減半;臨邑縣將工業烘干設備轉用于農業,實現24小時運轉;平原縣推動18家烘干點享受農業電價;慶云縣協調企業廠房作為“共享曬場”。
市、縣兩級積極組織開展代烘服務,并協調縣域間烘干能力互補。省、市財政還安排專項補助資金,支持玉米烘干與搶收作業,全力減輕農戶負擔、保障糧食安全。
黨群同心 服務直達“最后一米”
面對嚴峻的秋收考驗,全市上下聞令而動,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各類志愿服務力量迅速集結,將幫扶服務直接送到田間地頭,打通了保衛豐收的“最后一米”。
天衢新區趙虎鎮馬莊村的百畝玉米田被水圍困。10月10日,接到村民求助,村里的黨員干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找準癥結后,當即聯系挖掘機,帶領群眾冒雨奮戰3小時,成功開挖了一條30多米的排水溝,解了玉米田“圍困之急”。
禹城市安仁鎮儉劉村鑼鼓隊化身“助農生力軍”。這支由20多名村民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成員包括老黨員、返鄉青年等。目前,已累計幫助農戶搶收玉米20余畝。
針對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收糧難”問題,各縣市區組建“秋糧搶收志愿服務隊”,提供從收割到運輸的“一條龍”幫扶。各地不少合作社推出倉儲服務,農戶可先行儲存糧食,待價格合適時再售賣;廣泛發布“烘干地圖”,讓農戶第一時間找到最近的烘干點。
全市組建起覆蓋市縣鄉三級的“三秋”生產幫包指導組,匯聚黨員干部、技術專家等精干力量7000余人,逐級包保,責任到人,構建起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戰三秋、保糧安”指揮幫扶體系,確保力量沉下去,服務送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