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市創新府院聯動、跨區管轄機制,行政審判更科學公平有效——5年化解行政爭議5835件
□本報記者王露 本報通訊員郭涵 袁婉琪
5月16日,一份沉甸甸的司法答卷提交至德州市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的審議席。《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全市法院行政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全市法院共審理一審行政案件4567件,審查行政非訴執行案件1268件。2024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有效化解金融不良資產債權29.75億元,盤活存量資產7.89億元。
分組審議時,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同志認為,全市法院充分發揮行政審判職能作用,在推動行政爭議化解、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為助力法治德州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筑牢營商環境“法治堤壩”
法治化營商環境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涉企行政訴訟案件關系企業生存發展,更需慎重。市人大代表、企業家劉輝東建議:“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妥善化解涉及企業的行政爭議,共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動能。”
“法院的裁定不僅洗刷了企業污名,更穩住了客戶信心!”某食品企業負責人提及禹城法院駁回非善意投訴案時難掩激動。這份“法治定心丸”的背后,是德州法院對涉企案件的精細裁量——從協助外省法院化解入選“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的蜜胺專利侵權案,到妥善處理我市某公司標的額10億元的行政案件,筑牢了營商環境“法治堤壩”。
端口前移“一案解多案”
監察司法委委員、律師代表艾民建議:“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矛盾化解端口前移,將實質化解爭議貫穿行政審判全過程,既解法結又解心結,真正實現案結事了與政通人和。”
全市法院堅持依法裁判和協調化解相結合,強化“如我在訴”意識,自覺接受監督。全市各縣市區均建立行政爭議審前和解中心。
“法院聯合多部門制定的補償方案,讓我們心服口服。”某村49名村民在征地補償爭議化解后感慨。這起征地補償爭議的成功化解,不僅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還以“一案解多案”,為解決同類糾紛提供了可復制方案。
府院聯動化解行政爭議
有的委員建議:“積極推進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出庭應訴,提高出庭應訴實效,打造府院聯動多元化解行政爭議的德州品牌。”
在市法院審理的一起房屋行政征收案件中,某縣分管副縣長積極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在庭審中向當事人釋法明理并給出具體解決方案,當事人當庭主動撤訴,案件圓滿解決。
“負責人出庭不是走過場,而是要實質性解決問題。”近年來,府院聯合召開聯動聯席會議,在優化營商環境、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方面,推動多層次系統性聯動。建立領導干部旁聽庭審常態化機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連年100%,走在全省前列。
跨區管轄打破“訴訟主場”
在調研中,有人大代表提到:“要創新方式方法,使行政審判更加科學、公平、有效。”
為破解行政審判“案多人少”問題,市法院在全市范圍內劃分三個片區,開展“以當事人選擇管轄為主”的行政案件跨區劃管轄試點,近3年試點收案784件,占全市收案總數的30%,滿足群眾對訴訟公信力的期待。
分組審議時,委員們提到:“法院要著力培養既精通相關法律、又熟悉行政領域法規政策的專家型、復合型人才。”2022年以來,全市法院加強案件閱核、案例研討、發改案件分析講評及調研工作,128名法官主動接受同級人大常委會開展的履職評議,有力促進了審判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