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孩子早就不咳不喘了,這次肺功能檢測能不能就不做了?”在首都兒科研究所德州兒童醫學中心張奕主任的門診里,一位7歲男孩的家長說出了許多哮喘患兒家長都曾有過的想法。據了解,這個男孩半年前飽受反復夜間和運動后咳嗽的困擾,偶爾還會輕微喘息,在當地多次被診斷為“支氣管炎”,雖然用藥后能暫時緩解,但病情總是反復。
經過肺通氣功能和支氣管舒張試驗檢查后,孩子被明確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經過3個月的規范治療,孩子癥狀完全消失,運動能力恢復正常。然而,家長見孩子情況穩定,便自行停了藥。此次復查,孩子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家長也認為“已經痊愈”,希望取消原定3個月后的肺功能復查。
張奕提醒廣大家長:這是一個認知誤區。哮喘的“安靜”并不等于“痊愈”。癥狀消失,只是說明氣道炎癥得到了控制,但炎癥本身可能依然存在。擅自停藥、停止監測,很可能導致炎癥悄無聲息地進展,為未來的急性發作埋下隱患。
為什么肺功能檢測是“金標準”?
兒童哮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它就像一座冰山,咳嗽、喘息是露出水面的尖頂,而潛伏在“水下的”、持續存在的氣道炎癥,才是需要真正關注的主體。
肺功能檢測就是洞察這座“炎癥冰山”的利器。它不僅能客觀診斷哮喘,更是評估病情控制水平的科學依據,可以有效避免誤診、漏診或過度治療。
多久做一次肺功能檢測?
醫生會根據孩子當前的控制情況,給出個性化建議。通常來說:
哮喘急性發作后,每1到4周復查;
病情控制穩定后,每1到3個月復查;
進入臨床緩解期,每3到6個月評估一次。
檢查過程痛苦嗎?
一點都不!
一次肺功能檢測只需幾分鐘,無創、無痛、不抽血,孩子就像吹蠟燭一樣輕松吹口氣,醫生就能掌握肺的真實狀態。
家長行動清單
1、寫癥狀日記:記錄咳嗽、喘息等情況,就診時帶給醫生看;
2、提前練習“吹氣”:教孩子用“吹蠟燭”的方式呼氣,配合更順利;
3、設置提醒:把下次檢測日期記在手機日歷或備忘錄里,主動預約不拖延;
4、保持隨訪:定期復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控制哮喘,從“一口氣”開始
今天的一次肺功能檢測,就是孩子明天自由呼吸的保障。用定期監測和堅持隨訪,把哮喘關進“管理的籠子”,把健康和快樂真正還給孩子。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李迎夏 編輯|張潔
審核|滕璐 終審|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