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3日訊 9月23日出版的《光明日報》第5版“紅船初心”專刊,以《方寸屏幕“掌控”萬畝良田》為題聚焦青島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在農業智慧平臺建設、智能農機裝備提升、數字農業發展、生物育種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
以下為報道全文:


青島萊西市夏格莊鎮西夏格莊村大棚里的羊肚菌。張進剛攝/光明圖片

青島萊西市沽河街道的植保無人機在對小麥進行管護。張進剛攝/光明圖片

青島一家智慧農業產業園內,工人在察看番茄的生長情況。張進剛攝/光明圖片

青島一處設施農業大棚里種植的櫻桃番茄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青島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清晨,在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一處茶園里,社區工作人員小李點開了手機里的“智慧農安”App,GPS定位系統自動落點,經過采芽、拍照等一系列流程,實時生成“電子封條”,樣品從田間到實驗室全程可追蹤。這是青島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尋常的一幕場景。
青島所轄10個區市有7個是涉農區市,農業農村面積占全市陸域面積80%以上。近年來,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青島在農業智慧平臺建設、智能農機裝備提升、數字農業發展、生物育種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構建起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的現代農業體系,農業農村各領域發展成果顯著,多縣市先后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榮譽,為新時代“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交上了一份生動的答卷。
數字為媒,大數據中心實施遠程監控
“1號出菇棚溫濕度異常提醒。”上午9點多,青島市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顯示屏顯示,位于平度市蓼蘭鎮的數字農業示范園區的蘑菇大棚生產技術指標有異常,中心工作人員立即提醒園區技術人員查看大棚生產情況。與此同時,園區里的技術人員也在監管屏上發現了提示,第一時間啟動了大棚內的軌道式噴霧機器人,并增加大棚通風時間。不多時,溫濕度指針回落。
上述遠程監控功能,是青島市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的功能之一。
2023年7月,國內領先的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在青島啟用。站在大數據中心顯示屏前可以看到,8060多萬條涉農數據在實時跳動,1300多個“菜籃子”生產基地的監控畫面同步更新……這個大數據平臺,具備服務、保障、決策、管理、調度、指揮等六大功能,可實現全市“三農”工作“一圖速覽、一屏統管、一鍵直達”。
“點擊進入這個智慧畜牧板塊,全市畜牧養殖主體備案情況都在屏上,還可以實時播放各個養殖場的畫面。”說著,工作人員點擊了青島萊西市萬福青山豬場,畫面里小豬的養殖過程清晰可見。“以前巡查靠兩條腿,現在一只鼠標就能‘跑’遍全市!疫病苗頭早發現,市民‘肉案子’更踏實。”工作人員介紹。
據了解,這個大數據中心的所有涉農數據實現了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互聯互通,以及數字農經、智慧畜牧、質量安全等18個數字化應用場景的靈活應用。5900余家農業生產主體、1600余家農藥經營主體、6萬余個養殖主體和80余家鎮級農產品快速檢測站現已納入平臺監管。該中心還在全國率先建成了五級農村宅基地線上審批系統。
“我們把大數據中心形象地稱為‘青農云腦’,因為它集成了多年來青島探索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的要素和成果,真正發揮出‘數字大腦’的功用,打通了數字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瑞先說。
除了大數據中心,青島還在農業領域大力推廣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技術,目前已建成2個國家級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6個市級數字農業示范園和139個智慧農業應用基地,農業產量和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
技術驅動,一大批先進農業裝備解鎖應用新場景
走進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大院,整齊排列的拖拉機、收割機一眼望不到頭。
在大院的中間場地上,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正站在花生收割機前跟農機手們講操作要領,布置即將開始的花生采收;大院一側的平房教室里,大疆無人機“飛手”培訓班正在上課,學員考試合格之后,就能拿到無人機操作上崗證。
“合作社從2019年開始引入植保無人機,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以前一人一天可噴5畝,現在植保無人機一天能噴1000畝;以前每畝人工成本50元,現在每畝僅需2元錢。”姜永戰告訴記者。
在合作社大院里面,還陳列著兩組高大的設備。“這是我們組裝的糧食烘干機,每臺一天能烘干糧食1000噸。”姜永戰介紹,糧食從地里收割脫粒后,不落地直接進行自動篩選、烘干,可以避免自然晾曬中連陰天氣造成的糧食霉變,也能避免道路晾曬造成的污染和損耗。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袁瑞先說,目前,青島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1.6%。北斗導航翻耕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絞盤式噴灌機、移動式糧食烘干機等一大批先進農業裝備被廣泛使用。
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提升了青島的農產品綜合保障能力。
臨近中秋,在凱盛浩豐(萊西)智慧農業產業園的玻璃溫室里,放眼望去,一片片新定植的番茄透著濃濃綠意。
“我們的溫室頂部裝了一種特殊的玻璃,透光率達91.5%。自然光均勻地照進來,可保證作物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另外配合幕布系統,可實現自動遮陽、自動降溫等精準操作。”凱盛浩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鐵民介紹說。
技術加持讓生產更高效。以番茄品種“櫻桃番茄”為例,按照凱盛浩豐的日光溫室種植模式,畝產20噸,一年有9個月可以采摘,產量是傳統溫室的6至8倍。目前,這種生產模式已在安徽鳳陽、陜西富平等地得到了復制推廣,相關技術輻射帶動了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設施農業發展。
日新月異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解鎖了一個又一個應用新場景。數據顯示,青島市設施農業種植面積已達53.7萬畝,建成規模化養殖場2647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1處,有效保障了重要農產品全年穩定供應。目前,青島重要農產品綜合保障能力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AI賦能,五大種業均培育出單項冠軍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青島以打造種業創新高地為目標,出臺了統籌“大種業”發展的《青島市種業促進條例》,創設“撥改投”種子金,在農作物、畜禽、水產、微生物、林草等五大種業門類均培育出單項冠軍,持續推動種業突破與升級。
“一把尺子一桿秤,用牙咬、用眼瞪……”這句順口溜,曾是傳統育種方式的寫照。而在山東極智生物科技公司,用一排排基因測序儀和算力服務器來完成的AI(人工智能)育種則完全顛覆了傳統,呈現出滿滿的“科技感”。
“簡單來說,AI育種是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和精準育種算法模型等技術相結合來完成的,它加快了人類從‘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轉變。”極智生物創始人焦成智告訴記者,他們搭建的這套全鏈條AI育種體系,實現了高效、精準的智能設計育種,可將傳統的育種周期從8~10年縮短至2~3年,育種成本降低80%以上。
在公司展臺上,記者驚奇地發現了幾包藍色和紫色的麥粒樣品。
“這些都是AI育種產品!相較于普通小麥,彩色小麥營養價值更高。”焦成智拿起一包紫麥樣品說,“雖然我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但能做面包的高筋小麥因為畝產低、種植少,大量依賴進口。這種紫麥就屬于高筋品種,指標不輸進口小麥,目前畝產達650公斤,接近國內普通小麥的畝產水平,若大面積推廣種植,有望打破高筋小麥的進口依賴。”
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的青島康大集團,是亞洲最大的肉兔良種繁育和加工出口基地,其兔肉出口量占全國出口總量的70%以上。
“長期以來,國內肉兔良種匱乏,肉兔良種始終被國外壟斷。”康大集團項目開發部總經理劉永需告訴記者,為打破國外對優良種質資源的壟斷,公司與山東大學合作,于2011年培育出國內首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康大1、2、3號肉兔配套系,2024年又培育出我國首個麻色肉兔配套系,填補了行業空白。
即墨區移風店鎮是青島市著力打造的“國際種都產業集聚核心區”,該園區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種業全產業鏈發展為路徑,著力打破種業研發、生產、服務等各環節障礙,推動一批批“明星品種”持續領跑全國。如今,該園區企業年種子銷售額已突破3億元,出口覆蓋亞歐美30余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蔬菜種子研發中心和繁育中心。
智慧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變,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青島已帶動形成了8條百億級和15條十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鏈,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67家,農產品出口到173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