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圖(左)和同事測量木屑顆粒機模具孔誤差。 記者于春芝攝
□本報記者于春芝本報通訊員崔昕
人物簡介
劉國圖,山東雙鶴機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自2009年在雙鶴機械工作至今。他帶領公司專注于產品研發、設備升級,與高校合作,先后取得專利30余項。目前公司成功開發8大系列60多款產品,產品遠銷海內外。
作為中國制造全球化浪潮中的踐行者,劉國圖以“硬核創新”打破技術壁壘,讓企業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轉型。
今年前兩個月,雙鶴機械的訂單額突破7000萬元,海外訂單占比近半,產品贏得越來越多海外用戶的青睞。
劉國圖表示,作為一家扎根飼料機械領域近20年的企業,雙鶴機械的年銷售額從成立之初的幾百萬元到現在過億元,公司實現跨越式發展,如果說有什么秘訣,那就是創新。
“雙鶴機械始終在刀刃上打磨技術,在市場中尋找突破。”劉國圖說,不久前,公司與韓國客戶簽訂年產10萬噸生物質顆粒生產線訂單,這是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的結果。
這條生產線從粉碎、烘干到制粒、冷卻,每個環節都對標國際標準,比如粉碎機噪音控制在96分貝,比國標低14分貝;轉子動平衡質量誤差小于2克,甚至能在運行時立住一元硬幣。
粉碎機是雙鶴機械的主要產品之一。其中,轉子與定子之間的空氣間隙偏差必須小于0.05毫米,否則會影響設備壽命。公司引入激光校準儀和動態平衡測試系統,經過反復校驗,把誤差控制到最小。
一位德國客戶反饋,公司的粉碎機組在連續運行2000小時后,振動值仍穩定在每秒5毫米以內,這也直接促成了后續訂單的達成。
在劉國圖看來,正是細節的突破,讓海外客戶看到了中國制造的硬實力。
飼料機械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雙鶴機械始終堅持產品差異化發展。過去拼價格,現在拼價值。公司聚焦“專精特新”,把顆粒機這個細分領域力爭做到極致。公司最新研發的生物質顆粒機,采用模塊化設計,客戶可以根據產能需求自由組合;混合均勻度從95%提升至98%,這意味著飼料營養配比誤差幾乎可以忽略。
劉國圖常說的一句話是,工藝是產品的“里子”,面子再光鮮,里子不扎實也走不遠。近年來,雙鶴機械圍繞產品提質、工藝升級和設備迭代三大方向發力。先后與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致力于飼料生產線、生物質顆粒線成套設備的研究與產業化推廣。取得專利30余項,開發8大系列60多款產品。
去年,雙鶴機械入選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通過政策支持,獲得1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和20萬元貼息,這筆資金被重點用于研發新一代生物質顆粒機和自動化生產線改造,設備生產效率提升了30%,能耗降低了15%,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目前,公司產品出口至歐洲德國、非洲尼日利亞以及中亞、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采訪結束時,車間正調試一臺即將發往非洲的生物質顆粒機。劉國圖表示:“以前,我們羨慕德國設備的精密,現在,我們的機器也同樣站在非洲土地上,實現了與歐洲品牌同臺競技。”這句話,或許正是雙鶴機械從“跟跑”到“并跑”的最佳注腳。
在樂陵這片制造業熱土上,雙鶴機械用創新打破邊界,用匠心征服市場。正如劉國圖所言:“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當我們把每個零件都做到極致,世界自然會聽到‘中國制造’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