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受組織委派,他打入偽德縣保安大隊擔任司務長,搜集情報、策反偽軍——
隱蔽戰線上的英雄張執信

張執信烈士證明書

原德州敵占區工委書記劉子光于1987年11月23日為張執信寫的證明材料(部分)
記者李玉友 通訊員武俊河
在陵城區西南有一條河名為趙王河。趙王河南岸有一個小村落——仙人橋。傳說當年劉備從平原郡逃難至此,幸得一位仙翁救助,才順利過河。劉備稱帝后,為感恩仙人,便在此處修橋紀念,取名“仙人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我黨隱蔽戰線英雄張執信,就出生于仙人橋村。
秘密入黨,在自家小茶館里搜集日偽情報
1913年,仙人橋村張桂林喜得一子,取名張執信。后張桂林在仙人橋南岸經營了一家名為“仙人渡”的茶館。茶館雖規模不大,但因他待人親和,故而生意興隆。張執信自幼聰慧,且勤奮好學,張家日子較為殷實,便支持他求學。“九一八事變”后,張執信考入德縣師范講習所。當時德縣師范講習所的所長李玉雙、教師許效農等人積極向學生宣傳抗日的道理,張執信心中埋下了一顆抗日的種子。兩年后,張執信畢業回鄉,幫著父親打理茶館生意。
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德州。1938年9月,一股雜團占據仙人橋村東北方向的一座古廟宇,建起炮樓、筑起外墻,開始稱霸一方。1939年8月,日偽軍將雜團收編,并從德州城派遣日軍100余人、偽軍100余人,以及偽區公所和偽自衛團10人駐守此地。這伙日偽軍時常到仙人渡茶館白吃白喝,張執信對他們恨之入骨,但他知道不能逞匹夫之勇,只得暗暗等待時機。
1942年初,劉子光受中共冀魯邊區委第二地委的派遣,自平原縣來到德縣,以偽區公所所長的身份作掩護,從事地下抗日工作。劉子光常以到仙人橋據點、土橋小學檢查工作為由,光顧仙人渡茶館,閑談間發現張執信是自己在德縣師范講習所的校友,便鼓勵他參加革命。此后,張執信以經營茶館為名,伺機搜集日偽情報。仙人渡茶館緊鄰仙人橋據點,許多日偽軍閑來無事便喜歡來此喝酒、品茶聊天。張執信頭腦靈活,千方百計向偽軍們打探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時向劉子光匯報。劉子光發現他做事嚴謹、善于結交人脈,便讓他多與區公所、各據點的上層人員交往。1942年秋,經劉子光介紹,張執信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接受組織安排,打入偽德縣保安大隊
1942年至1943年日偽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偽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德縣保安大隊進行擴編,擴充至12個中隊,偽軍人數達2000余人,最多時竟達8000多人。其間,偽德縣縣長兼保安大隊長王朝磊開始物色一名會管賬、頭腦靈活的司務長。
劉子光此時任德州工委敵工部部長,得知此消息后,經過綜合考量,認為這是打入偽軍高層的好機會,而張執信便是不二人選。起初,張執信并不愿意去當被人戳脊梁骨的“二鬼子”,他一心想成為八路軍戰士,上戰場殺敵。在劉子光的耐心說服教育下,張執信最終欣然接受組織安排。為了獲得這份差事,他說服父親賣掉一頭耕牛,托關系在偽德縣保安大隊謀得司務長一職。司務長雖官職不大,卻掌管著諸多事務,各偽保安中隊都對他頗為敬重。張執信善于察言觀色、能說會道,又有多年幫父親經營茶館的經驗,很快將偽保安大隊的人、財、物管理得井井有條。為了站穩腳跟,張執信利用司務長的特殊身份,以結拜“把兄弟”的方式,分別與偽保安大隊二中隊長、五中隊長等七人結為“把兄弟”。同時,他在各偽軍中隊之間建立關系、安插眼線,構建起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為搜集敵偽情報、開展統戰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朝磊常與日本人打交道,一些迎來送往的瑣事,便讓張執信代為應酬。張執信很快掌握了日本人的生活習性,還學會了一些常用日語,這也成為他與日本人交往的一大優勢。在日軍極為重視的“櫻花節”“秋分日”等節日,他還會邀請日本憲兵隊的頭目喝酒賞花。慢慢地,他的情報搜集工作打下了穩固基礎。
策反偽軍頭目,掩護我方人員進城活動
1943年秋至1945年初,中共冀魯邊區委第二地委成立德州敵占區工委。1944年1月后歸屬渤海區黨委。隨著中國抗日戰爭從戰略相持階段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德州敵占區工委領導出入德州城愈發頻繁。劉子光、魏國光等主要領導進城開展地下工作時,均由張執信負責安全護送。每次張執信都會對出入城門口、途經據點、落腳地點的安全路線進行精準研判。他成功策反“把兄弟”——偽軍中隊長王登山為我方所用,并將王登山家作為我地下工作者出入德州城的秘密落腳點。
為獲取解放區急需的藥品、彈藥等“禁運物資”,張執信多方打探。他發現,德縣日本憲兵隊工作隊中有一人掌握著購買軍需物資的渠道,此人過去曾為八路軍購買過緊缺物資,被日軍逮捕后當了特務,但內心懷有悔意。張執信努力爭取其為抗日效力,后來,解放區緊缺的部分“禁運物資”便是通過此人安全運送出去的。
1945年4月11日,因漢奸告密,德州敵占區工委宣傳委員徐曉峰在德縣城內南門里大街李家大院,被日本憲兵隊德縣分隊逮捕。日本憲兵對徐曉峰施以各種酷刑,威逼他交代情報。張執信第一時間將情況報告給劉子光,以便做好防范措施。當通過內線得知徐曉峰在日本憲兵隊審訊時“頂住了,沒問題”,他又根據上級指示,通過王登山、高長江等人進行秘密傳話、展開營救。
兩次及時傳遞情報,敵人搶糧不成反損兵折將
1943年,魯北地區遭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日寇趁機對德州抗日根據地多次實施“強化治安運動”,根據地的抗日軍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中共冀魯邊區委第二地委根據上級指示,積極開展減租減息和向敵占區借糧的斗爭。1943年10月,張執信得知鬼子計劃從吳橋向德州調撥一批糧食,而押送糧食的任務由偽軍負責,防衛力量相對薄弱。他當即將情報通過地下交通站報告給德州敵占區工委。德縣二區隊隨即派一隊人埋伏在德吳公路胡莊段兩側。當運糧汽車進入伏擊區后,戰士們一槍擊斃司機,汽車翻倒在路旁,車上的5名偽軍還沒反應過來便成了俘虜。此次繳獲的小麥雖然只有幾千斤,卻解了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燃眉之急。
次年5月,抗日根據地小麥豐收在望。德縣偽縣長王朝磊為報德吳運糧車被搶之仇,制定了一個到抗日根據地搶糧的計劃。為保密,該計劃僅有幾個偽軍中的鐵桿核心人員知曉。張執信從一位“把兄弟”處得知了消息,又打聽到搶糧日偽軍的兵力、路線和地點后,冒著極大風險,通過地下交通站將這份機密情報轉交給劉子光。
這天,偽縣長兼保安大隊長王朝磊、副大隊長袁書文親率12個偽軍中隊、約四五百名日偽軍,耀武揚威地前往黃河涯、土橋、徽王莊等地搶糧,德縣縣大隊、德縣武工隊早已在其必經要道設伏,打得日偽軍措手不及。日偽軍不但一粒糧未搶到,還一路挨打,而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則趁機完成了“虎口”奪糧。德縣反搶糧斗爭的勝利,得到了渤海區黨委的通報表揚。
身負罵名被誤殺,40年后烈士終昭雪
由于當時張執信只與劉子光單線聯系,真實身份僅德州敵占區工委極少數領導人知情。因此,在外人眼里,張執信就是炙手可熱的“大漢奸”。1946年春,張執信在出城辦事時被人錯誤殺害。
因為德州敵占區工委后來撤銷及戰時人員調動變化較大,致使張執信烈士身份沒有得到確認。1986年春,原德州敵占區工委書記劉子光,委員魏國光、徐曉峰得知張執信未被追認烈士的情況,專門在濟南開了個碰頭會,為張執信寫了一份證明材料。1987年,中共德州地委組織部、德州地區公安處出臺德公國安字(1987)第63號文件,確認張執信為革命烈士。
“執信一生唯忠誠,勇敢機智骨錚錚,出入敵穴功尤著,光榮簿上留英名。”這是原德州敵工委書記劉子光在證明材料里對張執信烈士最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