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波在為患者診療
□本報記者李海玲本報通訊員梁民
今年55歲的汪波,在禹城乃至周邊都是頗有名氣的中醫——其拿手的一是家傳四代的汪氏通絡膏,二是現代平衡針技術。患者之所以信賴汪波,是因為他“治癥又治病”的理念,根據不同時期的證候,治療的思路與方法就會不同,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了中醫的“精深”。
作為汪氏通絡膏的第四代傳人,汪波于2025年被德州市文旅局認定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其曾祖父于20世紀初創制膏方,到祖父承前啟后,再到父親精研改良,汪波手中的這份黑膏,已流淌過四代人的醫脈。
制作一貼合格的汪氏通絡膏,工序嚴謹而繁復。藥材需經6-8小時清水浸泡,再根據季節調整浸泡時間:春夏浸五日,秋冬浸七日。隨后經文火慢煉,加丹去毒,最后攤涂于膏藥布上。整個過程,依賴的是經驗,堅守的是匠心。
汪波深知家傳膏藥雖對頸肩腰腿痛有奇效,但中醫之道需要博采眾長。他在繼承家傳膏藥技藝的基礎上,融匯各地所長,對膏方的藥材配比、提取工藝、促滲技術進行了系統改良。他創新性地將現代透皮吸收理論與傳統熬膏工藝相結合,使膏藥的載藥量和生物利用度得到顯著提升。
“非遺項目的價值不僅在于傳承,更在于創新。”汪波在完整繼承并發揚家傳膏藥技藝后,深刻意識到中醫發展必須與時俱進。2018年,他遠赴北京,師從解放軍總醫院王文遠教授,系統學習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廣項目《平衡針灸創新技術》。
“平衡針的奧秘在于激發人體自愈能力。”汪波解釋道,“通過針刺外周神經靶點,在大腦中樞靶軸整合下,達到病變靶位新的平衡。”
他將平衡針技術歸納為三大特色:綠色安全、單穴療法、3秒見效。更令人稱奇的是,汪波將平衡針理論與筋膜松解技術相結合,創新出“頸前筋膜松解療法”。“頸前筋膜是連接頭頸的重要結構,通過松解此處的筋結,可以調節經過頸前的多條經絡,對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疾病都有良好效果,特別對各類結節病癥效果顯著。”汪波說。
如今,汪波已將平衡針的“三靶機制”與家傳醫術完美融合。他注重整體調理,特別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中醫不是越古老越好,而是要與時俱進。”汪波說,“平衡針為傳統中醫打開了現代醫學的窗口,讓我們能夠用科學的方式闡釋中醫的奧秘。”
在他的診室里,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絡繹不絕。有人專程為通絡膏而來,有人慕名求治平衡針,更多的是希望體驗“膏針并舉”的綜合療效。
如今,年過半百的汪波依然堅持每日接診、研讀醫書、帶徒授藝。他已將技藝傳授給6位弟子,包括女兒汪琦、兒子汪浩等家庭成員,確保這份綿延四代的醫脈與匠心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我希望患者既感受到傳統醫藥的溫潤,也體驗到現代針灸的迅捷。”汪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