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上一企一策、一產一策融鏈固鏈,破解縣域企業影響力小、找訂單難問題
一家企業找市場,二十家近鄰送訂單
一家企業為開拓市場發愁,二十家企業上門送訂單。前不久,作為一家年產值僅2000多萬元的小微企業,山東水泉印刷包裝有限公司被一波“團寵”暖到了。
“地處偏遠鄉鎮,品牌競爭力較弱,銷售渠道相對單一,拓展業務越來越難,守著好產品卻找不到‘婆家’。”公司總經理付金煥坦言。就在他一籌莫展時,縣里組織了20家企業前來開展產銷對接活動。先參觀,后座談,5家公司當場與水泉印刷公司簽下合作,形成了一個覆蓋醫藥、食品、服裝等行業的跨鏈條合作“朋友圈”,合同金額達1200余萬元。
“一個微小環節的打通,往往能串起一條產業鏈、盤活一片產業帶。”汶上縣工信局局長馮濤說。立足縣域實際,汶上梳理出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化工等10條標志性產業鏈,聚焦一個產業、一家企業,甚至一件產品,開展“量體裁衣”式對接交流,提高延鏈補鏈的精準性、融鏈固鏈的成功率。
精準匹配,可以是“一對多”的海選對接,也可以是“一對一”的深度洽談。前不久,山東華尚電氣有限公司和濟寧德耐弛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牽手,還把“親事”結到了同一個“屋檐”下。“一個為求高品質變壓器油要赴省城采購,一個掌握過硬技術卻為拓展訂單發愁。”對雙方知根知底的縣工信局工程機械產業鏈聯絡員陳建當起“紅娘”,促成雙方互訪考察,不僅簽下供貨協議,還讓德耐馳“拎包進駐”了華尚電氣的空余廠房。“下了生產線就進我們的廠門,年供貨500余噸,每天節省1000元運費,不僅質量有保障,還能減少資金和倉庫占壓。”華尚電氣總經理劉卿說,如今公司與園區內8家企業中的5家形成上下游配套,構建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產業生態。
此類對接不是個例。今年以來,汶上已開展10場精準對接活動,促成20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精準服務的背后,是產業鏈“圖譜化”的支撐。汶上圍繞高端裝備、綠色化工、紡織服裝三大產業成立工作專班,梳理細分鏈條,形成了重點產業鏈圖譜和企業上下游產品圖譜,明確了每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提煉了短板弱項和發展方向。
以工程機械產業為例,當地針對“零部件配套強、整機龍頭企業少”的現狀,明確“主機與配套協同”發展方向,精準開展延鏈補鏈強鏈活動。今年以來,汶上縣3次組織工程機械企業赴外地開展產業鏈協同對接活動,通過交流洽談、推介發布,促成7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除了把“千金”嫁出去,當地還注重將“賢婿”招進來。作為工程機械整機項目,山東晉工機械有限公司落地汶上后,幾乎足不出縣就能配齊一臺整機所需的所有零部件。正在建設的山東北駿重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可年產500臺礦用混凝土噴射車、600臺車載式高空作業車。
產業鏈要做大做強,既要靠內循環拓寬度,還要接通外循環延長度。汶上縣帶領企業走出去拓市場、擴訂單、卡位招商,今年上半年,當地先后組織華力機電、新風光電子等參加中東能源展、廣交會等展會,帶領紡織服裝企業組團亮相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拿下超120萬件意向訂單。
“精準融鏈固鏈如同‘點對點’搭榫卯,既讓企業高效‘牽手’,更能拼出扎實穩固的產業框架。”馮濤表示,縣里構建了“總鏈長+鏈長+副鏈長+鏈主企業”協同機制,每鏈每年組織1場以上“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與產業鏈配套企業融鏈固鏈對接活動,推動上下游環節“串珠成鏈”。今年上半年,汶上縣紡織服裝、高端裝備、綠色化工三大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3.6%、9.45%、10.98%,入選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縣。
(大眾新聞記者 郭爐 王浩奇 通訊員 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