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凌晨1點,夜幕下的鄭州圃田站,滿載河南出口貨物的鄭州至青島圖定班列準時出發,沿著鐵軌向東行進。一天之后,青島港前灣港區海鐵聯運中心的貨車忙碌起來,準備接卸這列火車上的集裝箱,運往200米外的碼頭裝船。
這樣的流程,每天都在兩地間循環進行。在一個個集裝箱的往返中,河南以往遠在沿海的出口門戶,如今已近在咫尺。
“五年前,從河南工廠發一個集裝箱到青島港,得自己對接代理、海關、碼頭等多個環節,盯到貨上了船才放心,全程辦下來至少需要兩周,流程繁瑣得讓人頭大。”鄭州一家外貿企業工作人員回憶。
為破解這一難題,山東港口將出海口“搬”到了河南,近年來在河南開通海鐵聯運班列線路15條,先后在鄭州、南陽、洛陽、三門峽等地建設10個內陸港。
“我們通過搭建物流平臺,串聯起代理、海關、港口、車隊等資源,提供全鏈條‘打包服務’,讓企業發貨從‘一對多’變‘一對一’。” 山東港口物流集團鄭州公司總經理房宏說。現在,一單河南企業的外貿業務,從工廠裝貨、鐵路發運到港口上船的全過程,均由山東港口的工作人員為企業聯系辦理。
“這幾年,我們還幫助推動青島和鄭州海關的關區互認,實現海鐵直運,貨物進了鄭州的鐵路站就可以報關,到青島也不再開箱查驗。”山東港口物流集團鄭州公司業務部經理王恒衛說,集裝箱到了內陸港站,就等于到了碼頭前沿。
“企業要發貨,最關心的就是成本和時效。”河南中遠海運物流有限公司多式聯運部副經理徐倩說。鐵路大規模長距離運輸的成本低于公路,且價格全年浮動較小,具有不小的優勢,可習慣了公路運輸的企業往往有顧慮:船期不等人,鐵路的時效能“追得上”嗎?
2023年4月,鄭州至青島的貨運列車實現了“天天班”開行,運輸時效由3天縮減至1天。高效銜接的服務保障還延伸到碼頭上,“海鐵聯運貨物即使過了截港時間,只要在船開前3小時獲得海關放行,仍可入碼頭裝船。”徐倩介紹。
從不定期的散列到隔天發運,再到“天天班”,運輸效率不斷提升,徐倩也見證了貨物“公轉鐵”的趨勢:“我們從2022年開始與山東港口物流集團鄭州公司開展海鐵聯運合作,貨物辦理量從最初月均300個大柜,增長到目前月均辦理1000個。”

通過各運輸環節的環環相扣,現在河南的內陸港空箱調運、工廠裝貨、重箱集港的整個過程在7天內即可完成,有效銜接船期。為讓當地用空箱更便捷,山東港口在河南布局衛星場站,將碼頭場站的功能也“搬”到內陸,“現在我們每月可調配3000-4000個標箱的空箱前置儲備,大幅縮短了用箱周期。”王恒衛介紹。
數據顯示,鄭州至青島海鐵聯運線路不斷降低綜合物流成本,成為一條經濟、便捷的出海通道。鄭州發運箱量從4年前的年1萬多標箱,增長至2024年的超10萬標箱。河南已經成為山東港口布局內陸港最密、開通班列最多、班列運行最穩定的省份,河南地區經由山東港口進出口的集裝箱約占80%。
通道建設的效能逐漸釋放,內陸港里的貨種變遷折射黃河流域發展引擎之變——
“五年前,河南通過海鐵聯運出口的貨物以汽車零配件為主。如今,新能源汽車、光伏、大型機械等產品占比顯著提升,洛陽文件柜、許昌醫療用品、駐馬店家具等也紛紛通過這一通道出海。”王恒衛感慨。

這條魯豫物流大通道還在不斷升級。“我們的物流方案設計更加完善,河南的集裝箱以往只通過黃島港出海,現在拓展至膠州、日照等多個出口。”房宏介紹,下一步,鄭州公司將重點打造公路、鐵路、航空、內河、電商五大平臺,實現多方式聯運有機聯通。同時,山東港口計劃將全國內陸港串聯成“網格化”物流服務網絡,為企業匹配最優運輸通道,真正實現“全國一盤棋”的物流服務格局。
“十四五”以來,山東港口加快構建“航線+班列+內陸港”的全流程服務網絡,持續放大內陸港輻射帶動作用。截至9月,山東港口內陸港數量達54個,運營海鐵聯運線路達106條。今年1-9月山東港口海鐵聯運箱量完成339.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9.9%。
魯豫間的陸海聯動,是山東助推沿黃各省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出海口,近年來通過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群、發揮上合示范區平臺優勢、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織密中歐班列線路等方式,構建沿黃陸海大通道。
山東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來逢波認為,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可以推動沿黃省區物流降本增效,促進產業轉移、升級和集聚,重塑產業地理格局,使沿黃省區緊密聯結成一個發展共同體,進一步打破黃河流域內陸省區“不靠海、不沿邊”的開放困境。
在省內,山東高速集團統籌運營的山東中歐班列不斷完善通道體系,發揮可直達28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60個城市的通道優勢,助力沿黃城市產品出口。今年4月,山東中歐班列齊魯沿黃專列首次實現將沿黃城市貨物全鐵路集結至濟南發運。今年1-9月,齊魯沿黃專列共發運貨物超1.3萬標箱,同比增加66%,累計發運超2.7萬標箱。
(大眾新聞記者 范薇)

山東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加快制度型開放
通達四海,高水平開放動能澎湃
高水平開放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開放,是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開放,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開放。
“十四五”以來,山東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聚焦穩外貿穩外資,加快制度型開放,開放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邁出新步伐。
當前,各地區間的競爭一定程度上就是營商環境的競爭。“十四五”以來,山東聚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對服務跨國公司水平提檔升級。2020年上線“山東穩外貿穩外資服務平臺”,“一企一策”解決全省外資企業困難訴求1400余個。2023年開展“進現場、解難題、促發展”專項服務,省市縣三級聯動,推動解決各類問題4500余個。2024年,山東以“全省高水平開放暨高質量招商引資大會”作為“新春第一會”,出臺了《關于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為更好服務外資企業提供更加詳細的制度化安排。今年,山東開展“服務保障進外企”專項行動,為外資企業在山東投資經營提供更加細致的服務。
近年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明顯抬頭,為開展國際貿易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十四五”期間,面對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山東堅持靠前發力優化政策供給,2022年出臺《外貿固穩提質2022年行動計劃》,2023年推出《推動外貿外資穩規模優結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4年圍繞培育跨境電商、“新三樣”、中間品貿易等新動能,推出72條支持政策舉措,持續穩定市場預期。根據企業銷路需求,2024年山東著手實施“好品山東 魯貿全球”境外市場開拓行動,全年累計組織9800余家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2025年全面升級為“萬企出海 魯貿全球”市場開拓行動,進一步提振外貿企業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和信心。
聚焦擴大對外招引,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十四五”以來,山東加快招引外資步伐,成功舉辦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港澳山東周、新加坡山東周、儒商大會、山東與跨國公司供應鏈合作高層對話會等重大主題招引活動,積極利用進博會、服貿會等國家高水平開放活動,深化與海內外投資者溝通交流。截至目前,全省在營外資企業1.9萬余家,其中236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投資943個項目。
山東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等一批國家高能級開放平臺在山東集聚,為山東制度型開放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十四五”以來,山東以高水平開放平臺建設推動制度型開放,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不斷,2024年,國家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評選中,山東自貿試驗區4項成果入選,數量居全國自貿試驗區首位;上合示范區“四個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濟南一青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獲國家批復,中歐班列樞紐建設取得重要突破。
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國際物流供應鏈服務保障能力……“十四五”以來,山東充分發揮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和內河黃金水道優勢,著力完善物流通道和樞紐建設布局,推動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全面起勢。海運領域,山東港口外貿航線總數達266條,穩居北方港口首位;空運方面,全省機場執飛國際航線64條,通航19國35個城市;陸運通道建設同步推進,開展中俄、中吉烏等國際公路運輸(TIR)業務,至泰國、柬埔寨等地大湄公河次區域(GMS)運輸,在全國率先開展中歐跨里海直達快運,國際陸運線路已覆蓋20個國家。

作為經濟與開放大省,山東主動出擊,力爭在國家開放大局中展現更多作為。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方面,玲瓏輪胎塞爾維亞輪胎生產基地、海爾智家埃及生態園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投入運營。今年前三季度,山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68萬億元,同比增長9.2%,高出全省總體增速3.7個百分點,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64.2%,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
下一步,山東將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充分利用高能級開放平臺,加快制度創新和制度型開放體系建設,為國家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