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曲黃河,在山東入海。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脈領航,并要求山東“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為深入展現山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大眾日報攜手沿黃九市縣區融媒體中心,共同推出融媒報道。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聆聽百姓心聲、記錄發展變化,以9個鮮活故事講述山東沿黃九市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創新探索和發展成效。敬請關注。

菏澤:告別“水窩子”,許大姐找到了生活“新節奏”
10月16日,東明縣長興集鄉濱河新村村民許瑞玲吃完早飯,騎上電動車往快節奏服飾有限公司趕。這樣家門口上班、能守著家人的日常,是她以前不敢奢望的好日子。
生在黃河邊、長在灘區里,提起過去的灘區生活,許瑞玲滿是感慨:“以前的灘區就是‘水窩子’,‘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弊∩弦婚g安穩的房子,是灘區人最大的心愿。為了湊錢蓋房,許瑞玲常年遠赴浙江、青島打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能托付給親戚照料。

改變,始于201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列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菏澤市陸續新建28個村臺社區、6個外遷社區,14.6萬像許瑞玲一樣的灘區群眾,圓了“安居”夢。
2021年,許瑞玲搬進了在濱河新村的二層樓房。搬新家那天,她里里外外打掃了好幾遍?!耙郧白〉拇u瓦房又暗又潮,現在的新房冬天暖和、夏天涼快,心里踏實多了。”更讓她滿意的是新村的配套:醫院就在社區門口,孩子上學步行幾分鐘就到,超市、銀行一應俱全。
住上了新房,許瑞玲心里又有了新期盼:要是能在家門口找份活干,就更方便照顧家人了。這份期盼,很快就有了回音。為了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東明縣實施“歸雁工程”,號召在外有能力、有資源的人回鄉創業。2023年,在外做服飾生意的尹克勝響應號召,回到灘區老家創辦了快節奏服飾有限公司。
許瑞玲第一時間報了名,成了廠里的質檢員,每月能拿到4000元工資?!凹议T口就業,一邊照顧家人一邊賺錢,新日子越過越‘得勁兒’?!?/p>
現在的許瑞玲,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新節奏”,忙完一天的工作后,晚上就到社區廣場上跳跳舞,興致高的時候,還會亮開嗓子唱幾句?!耙郧耙婚T心思就想著賺錢蓋房,哪有心思顧上這些?現在好日子過上了,就該注重健康,日子才能過得有滋味?!彼χf。

濟寧:從一月一測到24小時巡檢,“智慧大腦”全天候守護水環境
10月16日一早,濟寧市梁山生態環境事務中心副主任徐進趕到智慧環保中心,坐進形似大型游戲機般的駕駛艙,熟練操作起來。

此刻,25公里外的黃河入境處,一艘水陸兩棲智能監管無人駕駛環保巡邏船沿河堤緩緩駛入河道,進入預定水域開始采集水樣。
2013年入職以來,徐進與守護黃河水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人手少、工作量大,水質檢測方式簡陋、頻率也低,一個月才在各監測點抽檢一次。”徐進介紹,2020年起,梁山縣積極探索水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
從一月一測到24小時巡檢,是數字技術為黃河水環境護航的第一步。梁山縣共有18個水體斷面需定期取樣、化驗、匯總,以往人工巡檢耗時耗力,難以及時捕捉水質變化。“現在所有斷面都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站內裝置每小時自動取水檢測,結果實時回傳,再經人工智能匯總成動態報告。”徐進說,過去只能靠化驗得出化學需氧量、氨氮濃度等數值判斷水質是否達標,一旦數據異常,根本沒法精準鎖定污染源。
為打通污染物溯源“堵點”,徐進和同事們收集全縣各行業企業及河流斷面水體標本,將132個單元的水質數據轉化為帶行業特征的“水基因”圖譜,錄入水環境智慧化管控平臺。這些信息覆蓋屠宰、淀粉、制藥、生活污水等全部涉水行業,不僅為污染物溯源提供強支撐,更讓污染物處置閉環管理成為可能。

記者在接入平臺的“梁山水環境”App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案例。近日,平臺收到梁山西環河斷面水質預警,檢出污染物為生活污水,隨即自動將督辦單發送給屬地相關部門。責任方接到通知后當即展開調查,精準鎖定持續降雨導致的污水溢流管口,迅速處置完畢并在系統內完成銷號。從發起預警到完成整改,全程僅用幾個小時。
如今,水環境智慧化管控平臺已成為梁山守護河湖水質的“智慧屏障”:近年來,黃河干流(梁山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水標準,國控斷面實現月月達標,南水北調東線(梁山段)優良水體比率達到100%。

泰安:從拆網借網到重新織網,東平湖漁民蟹塘迎豐收
10月17日一早,在東平湖畔西豆山下的800畝蟹塘里,身著防水皮褲的“90后”小伙顧行志提起水中的蟹籠,一只只肥碩的東平湖大閘蟹爬上爬下。

“在我小時候,湖里魚、蝦很多,菱角都打成面做饅頭吃?!鳖櫺兄緩男「篙呍跂|平湖養魚捕魚,那時的東平湖物產豐美。
后來,濫捕濫撈、亂圈亂占、無序采砂等,不斷侵蝕東平湖?!八l黑,很臭!”顧行志說,水質變差魚類疾病增多。2013年,漁民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他們村60%漁民家的魚一夜之間死亡。
為挽救東平湖,東平縣先后關停沿湖607家污染企業,清除網箱、圍網12.6萬畝,清理“三無”船只2105艘,清退漁船3616艘,取締水上餐飲,銷毀大型采砂船370艘,清理砂場109處。與此同時,東平縣先后修復廢棄礦山85處,完成荒山造林1.8萬畝,改善濕地3.4萬畝,投資5.1億元進行重點企業廢水深度治理,向東平湖累計投放魚苗近2.7億尾。為實時監測水質,泰安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還設立了8個人工水質監測點。
拆網上岸后,漁民們都有些茫然。顧行志和家人無奈離開了賴以生存的東平湖,來到濱州、東營,租下魚塘和水域,開啟了“借網”之路。他們用圈養桶技術養殖加州鱸魚和黃骨魚,5個月下來,一個直徑6米的“大水桶”收入能達到1.5萬元。
東平湖得以休養生息,環境有了根本轉變,水質已整體優于地表水三類。目前查明,東平湖鳥類增加到176種,魚類資源達58種,魚類、水生維管束植物和底棲生物種類較2009年分別增加63%、28%、39%,已恢復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水平。“湖里還多了刀魚、鱖魚等新品種。”東平湖漁民李靜說。

2023年春節,聽說東平要打造30萬畝生態漁業,顧行志結束“借網”生涯,在東平街道幫助協調下,以每畝600元流轉西豆山腳下800畝池塘,專門養殖東平湖大閘蟹,還建設了3個工廠化高密度養殖車間,設有123個高密度養殖桶。
秋風起,蟹黃肥。眼下,顧行志的800畝蟹塘迎來收獲期。顧行志說,“單是蟹塘利潤預計就超400萬元,今年底還要再擴建2300畝蟹塘。”

聊城:央企白領返鄉,黃河岸邊“耕”出新品牌
“馬上能吃到今年的新米了。”東阿縣魚山鎮魚中村的稻田公園里,39歲的劉華陽正忙著收割水稻。這已是他返鄉種水稻的第三年。
劉華陽此前在北京央企工作十年,收入穩定,卻始終有一份田園情結。2021年,他毅然辭職返鄉,成立農業服務公司,整合農機手和合作社,服務7000畝農田。同時,他還想找到能發揮家鄉優勢的產業。
2022年一次偶然機會,劉華陽得知魚山腳下有種植水稻的優良條件?!棒~山是黃河水鄉,水資源豐富,有‘聊城小江南’之稱,魚山大米還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魚山新村黨委書記房奇的介紹,讓他動了心。
有優勢也有困難:水稻管理精細,村民不愿意種。有好招牌,沒產量、沒名氣,不少聊城人都不知道。
深入交流后,劉華陽的想法與村黨委不謀而合。2023年麥收后,魚山新村黨委主動協調村民土地流轉,200畝水稻順利種下?!爱斈昃团c八達嶺文創聯名打造了‘魚山大米——膠鄉福稻’品牌,賣到北京后好評如潮,可惜產量有限,滿足不了客戶需求。”劉華陽說。

去年,他被評為東阿縣鄉村振興合伙人。今年,他將種植面積擴至500畝,選種高產又口感香糯甜潤的“金稻919”,預計產量達100噸?!包S河岸邊、魚山腳下的產地,本身就是品牌力,只要‘種得好’,肯定能‘賣得好’!”
談及未來,劉華陽信心十足:“今年收割完成后,不僅要開挖溝渠,方便旱能澆、澇能排,還要進一步實施地塊整合、引進農田物聯網、自動化灌溉設備,推動產業規?;?、標準化及智慧農業全覆蓋。未來將專注于東阿魚山大米三產的融合,通過系統規劃與推進,把‘東阿魚山大米’從一個農產品名稱,升級為一個集高品質、深體驗、強品牌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生態?!?/p>
目前,東阿打造了“魚山梵韻·七星詩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魚山大米成為該片區的特色種植產業,游客不僅可以了解大米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還能現場品嘗大米。

濟南:生態優先循環利用,垃圾變能源余熱暖社區
10月17日下午,光大環保能源(濟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環?!保├鯔C室內,工作人員操作抓斗,一次抓取約7噸生活垃圾投入焚燒爐,焚燒產生的熱能折合標準煤1.65噸,可發電3115度。這是省內首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今年將填補垃圾焚燒余熱利用空白,首次進行住宅供暖。
“3月份我們完成了供暖管網調試,目前管網內已經注水,即將為周邊50萬平方米的回遷社區開展冬季供暖?!惫獯蟓h保生產技術部副經理陳巖介紹,過去光大環保把發電作為主業,為周邊提供清潔電能,并通過蒸汽聯產,為附近企業提供副產蒸汽,此次余熱供暖對原有發電幾乎不產生影響,將進一步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據了解,光大環保于2018年完成兩期項目建設,現運營4條500噸/日、1條750噸/日的垃圾焚燒生產線,配置3套汽輪發電機組,形成總裝機容量51MW的清潔能源矩陣。5條垃圾焚燒產線每天“吞下”2750噸生活垃圾,年發電量超過4億度,年減排二氧化碳30萬噸。
“過去對垃圾焚燒所產生熱能的利用主要在汽輪發電環節,完成發電后,煙氣在進入煙囪前仍有170℃左右的高溫,這部分熱能并沒有利用起來?!标悗r說,為實現余熱供暖,光大環保對2號焚燒產線進行改造,在整個工藝流程的末端新建煙氣余熱利用設備,通過熱交換將供暖管道內的水加熱至較高溫度,為居民區供暖。同時,將蒸汽換熱作為后備方案,以保障供暖長期持續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享受到余熱供暖的正是過去受到垃圾處理廠影響的居民。光大環保位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以下簡稱“起步區”)孫耿街道,其南側便是濟南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場。起步區將填埋場周邊村莊搬遷列為民生工程,2019年正式啟動拆遷,同步推動異地安置。今年,隨著安置區回遷居民增加,起步區適時啟動供暖工程。
記者從起步區建設管理部了解到,堅持生態優先,起步區積極構建“廢棄物—能源—資源”循環鏈條。余熱供暖相較于新建熱源廠和從既有熱源廠鋪設長距離管道等方案,不僅節約了建設成本,而且減少了化石能源使用。

德州:黃河水入戶,十萬農民告別苦咸水
“這水,咱十八苦村的人盼了多少年!”10月17日,臨近中午,77歲的慶云縣嚴務鄉王皇村村民王景奎擰開水龍頭,清冽的水流嘩嘩涌出。他一邊洗菜,一邊感慨:“這是從慶云水庫引來的黃河水,甘甜!”

十八苦村是嚴務鄉一帶多個村莊的合稱,這里也是苦水分布的核心區。慶云地鄰渤海,是典型的海浸區,淺層地下水苦咸,深層地下水氟高碘重,不適合人畜飲用,全縣苦水區面積達到242平方公里?!俺运F如油,輩輩為水愁”。一句諺語,道盡了昔日的艱難。
轉機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引黃工程和平原水庫建設,黃河水經過多級揚水,自李家岸引黃干渠向東北奔流170余公里,注入慶云水庫,首次把黃河水蓄在了慶云境內。隨后,經過農村供水管網,黃河水流進千家萬戶,苦水區151個村、10.5萬人的吃水難題得以初步解決。
提起水庫首次蓄水時的場景,王景奎記憶猶新:“附近百姓擠滿了壩頂,黃河水涌出閘口的那一刻,大家齊聲歡呼,跟過年一樣!”如今在水庫壩區,仍能看到當年留下的“告別千年苦水,迎來萬代甘泉——慶云人民感謝黨”大字。去年以來,當地加速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再次改造113個村供水管網。

黃河水帶來的不僅是飲水安全,還有水生態的改善和鄉村經濟的發展。
王皇村大蔥種植已形成了規模,村民王炳證家的10畝大蔥畝產能到七八千斤,按去年價格,畝均毛收入近8000元。曾經的缺水村還發展成了水產養殖村,全村的水產養殖面積達700畝。村民王金春搞起了水產養殖合作社,在水庫邊承包了160多畝水面,養殖南美對蝦,最近正值出蝦旺季,一上午就能賣出1000多斤活蝦。
去年村里重修了下水道、排水渠。今年春天,水庫周圍來了一批候鳥停留棲息,碧波瀲滟,引來一些城里人前來游玩。
不僅是十八苦村,德州全市累計建成了19座平原水庫,飲用水源全部由地下水置換為黃河水,農村自來水入戶率、直管到戶率、水質達標率實現3個100%,全省領先。

濱州:鹽堿灘種出“生態棗”,綠了土地甜了日子
“你瞅瞅這地,40年前全是白花花的堿,腳踩上去硬邦邦,種啥死啥?,F在呢?土松得能攥出泥,冬棗樹長得比人高,連路邊都冒出野草野花了!”近日,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56歲的棗農王春軍在棗園里忙碌著。他身后,成片的冬棗樹枝繁葉茂,紅彤彤的果實掛在枝頭,大棚里滿是清甜。

9月底的冬棗節上,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授牌“沾化冬棗”特色產業創新基地。有了國字號招牌的激勵,王春軍信心更足了。
沾化地處黃河故道,“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曾是當地農業的真實寫照。然而,冬棗卻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出適應性。說起冬棗對鹽堿地的改變,王春軍打開了話匣子:“最早俺們也不敢種,怕白忙活。后來鎮上組織去學技術,才知道冬棗的根是‘寶貝’,它不往深扎,就在地表橫向長,密密麻麻的根須能把板結的鹽堿土給‘扒松’,還能固住土,風再大也刮不起沙了。那片老棗林種了快30年,以前是荒灘,現在樹下的土都變黑了。”
同時,沾化堅持綠色種植理念,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王春軍現在在學“覆草保墑”,冬棗園里不僅不除草,還種草。草能吸走地里多余的鹽分,腐爛了還能當肥料,瓢蟲、草蛉這些吃蚜蟲的“益蟲”也多了。“前陣子有個專家說,這叫‘改善生態’,俺聽不懂,但俺知道,現在打藥比以前少了一半,冬棗吃著更放心,地里的鳥也多了,經常能看見麻雀、喜鵲在樹上搭窩?!蓖醮很娬f。

夕陽西下,王春軍摘下一串冬棗遞給記者:“你嘗嘗,這棗甜不?俺們種冬棗,不光賺了錢,更重要的是把這沒人要的鹽堿灘,‘養’成了能長莊稼、能住鳥兒的綠土地。往后俺還想接著種,讓孫子也看看,他爺爺種的冬棗,不光甜了日子,還綠了這片地!”
2024年,沾化區冬棗產量達6.6億斤,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更多棗農在這片鹽堿地上嘗到了“生態棗”的甜頭。

淄博:一個“鏈主”引來八家企業,氟化工產業串珠成鏈
10月18日,黃河岸邊的高青化工產業園,南大光電(淄博)有限公司生產廠區里機器轟鳴,一條條生產線高速運轉,六氟丁二烯產品正源源不斷地下線。

這種被稱作芯片制造“精細雕刻師”的蝕刻氣體,是半導體制造行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
“為啥把項目落在黃河邊的高青?”面對這個問題,南大光電(淄博)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根林手指向窗外:“有飛源化工等企業提供原料,我們不用四處找貨源,生產范圍一擴再擴,項目落地自然順風順水?!比ツ?月立項的年產120噸六氟丁二烯擴建項目,僅半年多就“跑”進試生產。
袁根林口中的“飛源化工”,是高青縣氟化工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淄博飛源化工有限公司。
在飛源化工的展廳里,企業創始人邢漢銀總愛停在一個不起眼的玻璃罐前看了又看?!斑@是第一批合格產品的樣品,當年就這么點兒,如今卻在黃河岸邊‘長’成了完整產業鏈。”

作為高青縣含氟新材料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九年深耕間,企業一邊搞研發謀發展,快速實現項目投產和產能釋放,成為可靠的“產業原點”;一邊依托氟材料產業鏈的原料生產優勢,以商招商,尋找最契合的合作伙伴。
短短幾年間,飛源化工成功吸引南大光電(淄博)、東方飛源(山東)電子材料等8家優質企業落戶高青。
“這些企業投產后,還紛紛追加投資,二期、三期項目接連開工?!毙蠞h銀說,“產業鏈能像葡萄串一樣‘串’起這么多企業,離不開高青這片‘沃土’,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常來‘串門’問需求、送政策,讓企業安心生產。”
去年1月,浙江巨化股份以13.94億元取得飛源化工51%股權,實現氟化工龍頭企業的強強聯合。眼下,總投資6億元的新型電子級含氟精細化學品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如今,一條從螢石制備氟化氫,到含氟制冷劑、含氟電子特氣、含氟高端電子材料,再到制冷劑回收再生的全鏈條產業體系,已在高青悄然成型。

東營:黃河入??谟^“鳥浪”,民宿淡季變旺季
10月13日,黃河入??跐竦?,一場震撼的“鳥浪”奇觀上演,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望,舉起手機、相機,爭相記錄這壯美瞬間。“現場聽到鳥群振翅和鳴叫的聲音,配上落日余暉,簡直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庇慰蜅钕壬袊@道。

近兩年,黃河口的“鳥浪”在短視頻平臺爆火,讓“到東營看鳥浪”成為秋冬旅游新時尚。作為土生土長的東營人,黃河口知青小鎮民宿副經理張海防對這片土地的變化感觸尤深?!霸蹅冞@兒生態好了,鳥兒自然就愿意來做客。”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片濕地曾因黃河斷流、海水倒灌,飽受鹽堿化之苦。如今,隨著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持續推進,昔日的“白堿灘”已變成水草豐美的鳥類天堂。
近年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超過5.1億立方米。通過“圍淹+刈割”等創新手段,有效清除了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海草床修復工程成效顯著,為鳥類筑起繁衍生息的樂園。今年9月,黑叉尾海燕等新鳥種現身,再次印證了生態保護的積極成效。

更讓張海防驚喜的是,這些雁群、野鴨竟成為民宿淡季的“流量密碼”,吸引游客追隨鳥兒的蹤跡紛至沓來。“以往從11月下旬到次年2月是淡季,入住率很低。但從去年觀鳥季開始,尤其是11月底之后,每天都有訂房信息,平均一天能訂出30多間,入住率甚至超過旺季!”
在他看來,游客逐年增多,不僅因為“鳥浪”壯觀,更離不開當地精準的文旅配套。自2023年起,東營連續舉辦兩屆“黃河口國際觀鳥季”活動,文旅部門推出“冬游東營 暖意融融”精品二日游路線。
“市里重點打造的兩條觀鳥主題線路就在我們民宿附近,東八路、濱海大道兩個觀鳥點,開車十分鐘就能到,觀鳥的游客自然愿意住在這兒?!睆埡7勒f,去年11月至12月,知青小鎮民宿住宿人次猛增200%,照這個趨勢,今年肯定更火爆。
一場因鳥而起的“生態流量”,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區域發展的“綠色能量”。東營市文旅局局長李慧芬介紹,2024年11月至12月,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共接待游客8.67萬人次,同比增長43.54%,旅游收入427.18萬元,增幅達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