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山東各地的氣溫持續走低,2025年至2026年年度采暖季供暖準備工作已陸續展開。今年,各地供熱部門不僅在服務時間上努力滿足民眾需求,更在技術方面進行了較大提升,從智慧巡檢到精準控溫,從清潔能源到智能管理,確保用戶溫暖過冬。
全省供暖安排有序推進
目前,山東多個城市已陸續啟動供熱管網注水試壓工作。濟南自9月1日起就開始對轄區內供熱管網進行注水打壓,棗莊、東營等地在10月上旬相繼啟動了這項工作,為確保按時穩定供熱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
山東各市供暖時間根據溫度差異有所不同。濟南、淄博、棗莊、濰坊、聊城、菏澤、濟寧、東營等城市的法定供暖期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青島的采暖期則為每年的11月16日至次年4月5日,威海市區采暖供熱時間為每年11月20日至次年4月5日。煙臺市區正式供暖時間為每年的11月16日至次年3月31日,日照市區采暖供熱期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31日,濱州市城市規劃區居民采暖期起止時間為每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20日。在供暖啟動較早的城市中,泰安、德州、臨沂三市供暖時間為每年的11月10日至次年3月20日。
精準調控熱量,用熱體驗得到提升
青島熱力公司聯合中國石油大學搭建“靜態建筑熱響應模型”,通過逐樓采集建筑結構、保溫條件等數據,創新劃分64類用戶分類,解決供熱不均衡問題,實現熱量精準分配,項目實施后試點小區舒適溫度(20℃-23℃)用戶占比從41.5%躍升至72.3%,綜合能耗降低15%。
濟南能源集團依托自主研發的冷熱聯供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搭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實時感知源、網、端運行數據;結合天氣因素、建筑特性、運行參數、歷史工況等,通過物聯網和AI算法動態調節供能需求。通過實時追蹤數據,形成動態調控策略,將管網輸配損耗控制在5%以內,實現源網荷精準匹配,可實現將室溫波動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

圖片來源:中國環境網
綠色能源供暖,技術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山東積極推進地熱能、核能等新型清潔能源供暖。截至2024年底,全省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6968萬平方米左右。今年3月,海陽“暖核一號”項目已順利完成多個供暖季的清潔供熱,威海乳山市實現跨區域核能供暖,全省核能供暖面積近1300萬平方米。
為解決傳統熱泵運行模式帶來的高成本、高耗能及維修保養等問題,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聯合山東天瑞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應用國產泵頭的國內首臺套磁懸浮熱泵機組,首次在濰坊投入使用,于2025年供冷季節約電費開支超10萬元,全年節省電費將超33萬元,實際供熱、制冷運行效果遠超預期,且節能改造成本回收兩年內即可完成。
來源:山東核電有限公司
無人機上陣!供熱實現智能化巡檢
在山東,傳統供熱管網巡檢依賴人工的模式正在被智能化手段取代。在跨越三市六區縣的“聊熱入濟”長距離供熱項目中,濟南能源集團部署了無人機智慧巡檢系統。這些配備紅外熱成像鏡頭的無人機能夠清晰捕捉地表溫度變化,巡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3倍以上。過去人工需一周完成的長輸供熱管線巡檢,現在復合翼無人機6小時就能全覆蓋,還能自動規避高速、鐵路等穿越點位。

圖片來源:中新網
與此同時,青島熱力公司首次引入“微創”檢測機器人參與一網管路設備巡檢。不僅克服了管路埋深大、開挖影響大等難點,且檢測成本約是傳統檢測方式的1/40,實現了一級供熱管網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同時,管道機器人加掛弱磁檢測技術機器人,能夠深入地下平均八米的供熱管道內部,精準識別腐蝕、裂紋、沉積、接口錯位、焊縫缺陷等“病灶”,定位精度達毫米級。
確保如期供暖,這些細節請注意
①各地已陸續開啟熱費繳納、供熱開通、供熱報停等業務,請務必在指定時間內辦理。根據《山東省供熱條例》,供熱設施具備分戶關閉條件,用戶要求暫停供熱的,應當在當年采暖供熱期開始三十日前向供熱企業提出,辦理暫停供熱手續。
②及時檢查供熱設施,請取下供熱設施上堆放的物品、暖氣罩并將灰塵清理干凈。掛片式暖氣設施采用輻射或對流的方式釋放熱能,周圍需留出足夠空間,以便于熱量的散發。在正式供熱前,要注意檢查自家的供熱設施,遇有漏水、滴水、滲水等現象,請及時聯系所在區域的供熱企業。
③切勿擅自排放或取用供熱設施中的水。供熱試壓后,供熱設施已充滿水且存有壓力,擅自排放或取用供熱設施中的水會引起供熱管道缺水,造成供熱管網系統壓力失衡,導致局部或供熱系統不能穩定供熱,影響自家和廣大用戶正常采暖。
這個冬天,山東的供暖不再僅僅是溫度的保障,更是一場由技術革新、綠色轉型和精細管理共同驅動的變革,科技創新正悄然融入尋常百姓家的溫暖之中,確保每家每戶度過每一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