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年前的那個金秋,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踏上齊魯大地,在黃河入海口為我們擘畫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四年彈指一揮間,母親河畔的山東,以“走在前”的擔當,書寫了一份怎樣的時代答卷?讓我們循著大河奔涌的脈搏,一同聆聽這曲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大河奔流,發展潮涌。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不僅是守護生態底色,更是要鍛造高質量發展的金色樣板。山東,這個曾經的工業大省,正以“創新”為筆,在黃河沿岸描繪著一幅新舊動能轉換的壯麗圖景。
向鹽堿地要糧食,筑牢中國“新糧倉”。昔日的“不毛之地”,今日的“希望田野”。山東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累計培育出68個耐鹽堿作物新品種,在全國推廣800萬畝。當金色的稻浪在曾經的鹽堿灘上翻滾,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端牢中國飯碗的山東擔當。
向綠色轉型要效益,鍛造產業“新引擎”。省級以上綠色工廠527家、綠色工業園區61家,這一組數字背后,是山東傳統產業“脫胎換骨”的決心。勝利油田東營原油庫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油庫”,全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示范項目正式投產……這些“綠色地標”的崛起,標志著山東的工業血脈正注入越來越多的“含綠量”和“含新量”。
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山東的產業變革,如同黃河改道,塑造的是全新的發展地貌。今天的山東,正在用“綠色系數”衡量發展質量,讓“黃金效益”在綠水青山間奔涌。
向區域協同要未來,搭建開放“新格局”。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高昂,主動將“出海口”搬到沿黃兄弟省份的“家門口”。54個內陸港,100多條海鐵聯運班列,織就了一張“覆蓋沿黃、輻射全國”的物流網絡。從山西的光伏板,到河南的精密機床,沿黃地區的“山東制造”和“中國智造”通過這條“黃金通道”走向世界。魯豫兩省更從“隔河相望”走向“攜手共進”,在化工、科技等領域深度合作,共繪高質量發展“同心圓”。
高質量發展,是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山東“走在前”的核心要義。從鹽堿地里的種子革命,到傳統產業的綠色裂變,再到區域協同的開放胸懷,山東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正在打破發展的“黃河結界”。這條大河孕育的,不再只是農耕文明,更是面向未來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