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4日訊 10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孫愛軍介紹了山東省“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五年來,山東始終堅定扛牢經濟大省“挑大梁”責任,聚力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
從經濟總量看,即將跨上10萬億大臺階。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打好穩增長“組合拳”,促進經濟穩健向好、進中提質,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44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9.86萬億元,占全國份額由7.19%提升至7.31%,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發展位勢不斷提升。預計五年接連突破三個萬億級大關,經濟總量增加接近3萬億元,相當于去年濟南、青島的經濟體量之和。
從人均水平看,主要指標實現穩步提升。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7.34萬元提升至2024年的9.76萬元,城鄉收入比由2.33縮小至2.14。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0.8年提高至11.44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9.1歲提高到80.5歲、四年提高1.4歲。
從總體情況看,規劃目標即將全面完成。“十四五”前四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1%,高于規劃目標0.6個百分點。“十四五”規劃確定的21項主要指標中,有8項指標提前完成、13項指標符合預期,“十四五”各項任務即將圓滿完成。
五年來,山東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實、結出碩果。
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力提速。看研發平臺,全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掛牌組建并實現規范化運行,2項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新建數量占全國的近1/7,這些都是歷史性的突破。看創新活力,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22家、居全國首位,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88.4%,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看科技成果,省級每年拿出140多億元專項資金集中攻堅原創性、“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建成投運,12英寸碳化硅襯底全球首發,全球運力最強固體火箭“引力一號”成功發射,濰柴柴油機熱效率四次刷新世界最高紀錄,這一系列“首座”“首發”“最強”“最高”,彰顯了山東科技創新的硬實力。
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縱深推進。工業經濟結構向優向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20年的45.1%攀升至今年上半年的55.2%,產業提檔升級的態勢明顯。有幾個突出亮點:比如,山東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有7個、制造業單項冠軍235家,數量均是全國最多的。再比如,裕龍島高端石化、日照精品鋼鐵基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工程落地達產,東方航天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保障20次海上發射任務,成功將130顆衛星送入太空。還有特別重要的是,數字賦能取得明顯成效,集成電路形成全產業鏈布局,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46家、數量居全國第一,預計今年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經濟總量的一半。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建設成效凸顯。“十四五”以來,我們提速建設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4億千瓦,占全部裝機的53.4%、較2020年提高22.6個百分點,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今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達到2100億度以上,大體測算,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億噸、節約標準煤6000萬噸,目前全省每3度用電量中就有1度為清潔能源。可以說,山東能源發展進入速度最快、質效最好、活力最強的“黃金期”。在此帶動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全省單位GDP能耗四年累計降低18.5%,山東以3.9%的能耗增長支撐了6.1%的經濟增長。
五年來,山東深入推進重大戰略實施,持續塑強區域特色優勢,山東半島城市群整體競爭力穩步增強。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縱深落實。一方面,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去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降低21.3%,提前完成規劃目標,黃河干流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連續五年優秀。另一方面,努力發揮好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濟南、青島都市圈獲批建設,經濟總量過萬億城市增至3個、數量占全國的1/9;市域縣域全面發力,13個設區市入圍全國百強,28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元,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更加均衡。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糧食總產連續四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濟麥”“齊黃”“登海”等作物品種多次刷新高產紀錄,全國人民的飯碗里裝了更多的“山東糧”。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優勢進一步鞏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8萬億元、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突破1.1萬家,均穩居全國首位,農產品出口連續26年領跑全國。同時,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培育鄉村振興片區2070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現代海洋經濟高地加快構筑。山東在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海洋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1.3萬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1.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二,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6.6%提升至17.1%,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連續五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發展亮點很多,比如,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我國最新一代深遠海一體化大型風電安裝船下水運營,自主研建的藍鯨1號、2號鉆井平臺創造多項世界紀錄;再比如,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加快建設,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已連續3年保持全國首位,預計今年將達到21億噸、較2020年增長24%。
五年來,山東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持續優化發展環境,經濟社會內生活力有效激發、加速釋放。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突破。始終保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銳氣勇氣,國資國企、財稅金融、開發區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尤其是,圍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行“高效辦成一件事”,率先在全國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全省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0%以上,實現“一張網辦全省事”。這些工作讓經營主體的活力更加充沛,全省52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71家上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境內上市企業達310家、比2020年末增長33%;更讓我們有信心的是,通過大力倡樹“四破四立”理念,創新構建“十大機制”,開展服務民營企業專項行動,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更優、機制更活,民營經濟增加值比2020年增長34%,民營經營主體達到1440萬戶。
對外開放空間持續拓展。“十四五”以來,開放領域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但取得的成效比預期的要好。比如,我們深入實施“好品山東 魯貿全球”等系列活動,2024年全省進出口規模達到3.38萬億元、是2020年的1.5倍多,出口首次突破2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進出口增長5.5%,外貿持續穩定運行。比如,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濟南—青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獲批建設,累計開行超1.4萬列,國際運營線路增至57條;青島港外貿航線達233條,通達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再比如,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儒商大會等重大活動影響力持續提升,累計吸引236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946個項目,選擇山東、創業齊魯越來越成為共識。
五年來,山東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幸福卷”,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生投入更有力度,每年推出20項重點民生實事,2024年民生支出首次突破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連年超過120萬人。社會保障更有溫度,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水平持續提高,養老保險跨省和跨制度關系轉移接續實現全省通辦;連續三年大幅提高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群眾生活底線兜得更牢。
著力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讓教育供給更加公平,我省獲批全國唯一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試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數量躍居全國第一,被確定為國家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試點省份。努力讓醫療服務更加便捷,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到90%以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取得實質進展,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讓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高效的“國家級”診療服務。努力讓養老托育更加普惠,全省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76.4%、超過規劃目標16.4個百分點,每千人口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比“十三五”末提高3.9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數量達到13個、居全國第一。
著力深耕齊魯文化沃土。創新推進黃河、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和“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建設,中國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同時,深入實施“齊魯文藝高峰計劃”,《我們的河山》《生萬物》等一批精品“魯劇”熱播出圈,13部作品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村村有好戲”“黃河大集”等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