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山東作為黃河入海的“收官之地”,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用生態修復的實績、產業轉型的突破、民生改善的溫度,書寫了一篇“綠富同興”的新時代黃河故事。

“黃河寧,天下平”,生態保護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山東把保護黃河口濕地作為崇高事業,在黃河尾閭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態修復攻堅戰。誰能想到,如今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因互花米草入侵導致濕地生態鏈瀕臨斷裂。
“十四五”期間,這里上演了一場徹底的生態“逆襲”:300口油井全部退出給濕地“松綁”,13萬畝互花米草被精準清除為濕地“除癬”,年均2億立方米生態補水持續為濕地“輸血”。如今,淡水沼澤濕地穩穩守住30萬畝“生命疆域”,野生動物增至1633種,植物達685種,每年有200余種候鳥在此繁衍生息。2024年7月,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捧回“世界自然遺產”金字招牌。
生態修復從未局限于河口濕地,而是延伸到山東黃河流域的每一寸土地。魯中南低山丘陵區的肥城老城街道,曾因坡耕地碎片化、土層淺薄,面臨嚴重水土流失和耕地撂荒。2024年借助黃河流域坡耕地治理項目,對3594畝坡地實施筑坎降坡、表土改良,配套建設灌溉排水設施,實現了“水不出溝、土不下山”的目標。從黃河三角洲到魯中南丘陵,山東連續4年實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十大行動”,接續8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流域內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4年保持90%以上,黃河干流水質連續9年穩定在Ⅱ類。
生態向好的同時,產業轉型的“綠色引擎”也在全速運轉。作為傳統工業大省,山東深知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重化依賴”的瓶頸。“十四五”期間,山東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蝶變,培育新興產業聚鏈成群。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山東還依托沿海優勢,海陸并進開發風電、核電、海上光伏等新能源投資突破2100億元,以“追光逐風”的魄力在能源轉型中搶占先機。
山東以占全國1%的水資源,保障了全國8%的糧食產量,在黃三角鹽堿地變身“新糧倉”的奇跡中,培育出耐鹽堿小麥、大豆等新品種,讓昔日“不毛地”長出了“金穗子”。
黃河治理從來不是一省一域之事,山東以“龍頭”擔當打破地域藩籬,奏響了跨省域共護母親河的協奏強音。山東以“魯豫對賭”開創省際生態補償先河,與河南簽訂橫向補償協議,推動黃河入魯水質持續保持Ⅱ類以上。這場創新實踐讓“上游護水、下游受益,上游治污、下游減負”成為現實。如今,這一經驗不僅在山東各個區縣全面開花,實現省內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全兌付,更輻射帶動豫晉陜三省簽署補償協議,推動黃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域貫通。從魯豫“對賭”到沿黃省區“共舞”,山東用實際行動推動構建起休戚與共的“生態共同體”。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十四五”期間,山東把黃河安瀾與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讓群眾在黃河治理中共享發展成果。2021年,山東兌現“讓灘區人不再與洪水爭命”的承諾,60萬名群眾徹底告別水患,圓了祖祖輩輩的安居夢。“搬得出”更要“住得好、能致富”,山東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路徑,為灘區培育特色產業。在東明縣沙窩鎮翰林苑新村,村民楊美玲每天到村里的致富車間上班,經她手制作的服裝遠銷歐美,把“灘區人在家門口致富”的故事傳向世界。鄄城縣六合新村的羊毛地毯加工、高青縣木李鎮的富硒果蔬種植、東營市墾利區楊廟社區的黃河文旅項目,都成了群眾致富的“新主角”。
在東平湖這個防汛要隘,通過老湖區洪水南排工程建設,排泄洪能力從210立方米每秒躍升至450立方米每秒,2.93萬名群眾徹底擺脫洪水威脅。“十四五”以來,山東年均治理中小河流超500公里,除險加固病險水庫水閘894座,洪澇受災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經濟損失較“十三五”分別下降95%、98%、96%。
大河奔流,幸福奔涌。從黃河口的萬鳥翔集到魯中南的梯田疊翠,從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到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從跨省域的生態協同到灘區群眾的安居樂業,齊魯大地正以一場關乎發展邏輯、區域命運、人民福祉的深刻嬗變,繪就氣象萬千的“十四五”黃河答卷!
站在新起點,山東將繼續以久久為功的韌勁,與沿黃省份一道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讓母親河永遠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