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科學系統的戰略謀劃與頂層設計。
從會議公報中可清晰看出“新、高、綠、強”的鮮明特質,精準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方向,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提供了清晰指引。
一
“新”,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
作為經濟大省,山東以創新破局、以協調提質,在向“新”而行的進程中展現“齊魯擔當”。
近年來,聚焦新質生產力,山東實施“十強產業”計劃,發布場景創新“三張清單”,為標識性場景找解決方案,讓突破性科技有用武之地。浪潮集團“智算中心”算力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濰柴動力全球首款熱效率54.1%柴油機量產,打破國際壟斷。
看新型城鎮化,山東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抓手,2024年山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5%,較2012年提高了14.5個百分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在工業經濟提質、產業集群培育、科技創新突破、數實深度融合等維度持續發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看新發展格局構建,山東打造“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2024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38萬億元,山東中歐班列統籌運營七年、開行量屢創新高,“齊魯號”品牌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新為引領、以新謀突破,從產業革新到模式創新,“新”,始終是山東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與核心動力。
二
“高”,是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山東錨定“走在前、挑大梁”,以“高水平”突破推動發展能級躍升。

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山東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的意見》,圍繞科技創新政務生態、人才生態、產業生態等8個方面全面優化科技創新生態,致力打造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之重器”落地運行。
看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山東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國率先推出“無證明之省”建設,全省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0%以上,營商環境評價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看高水平對外開放,山東自貿試驗區一項項改革創新的成果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首創性、集成式探索不斷涌現,為山東深度融入國家開放戰略、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帶來更多機遇。
向“高”而攀,以高科技為翼,以高水平為脊,筑高質量發展之路,啟新征程跨越之航。
三
“綠”,是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
作為工業大省與能源大省,山東堅決打破路徑依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奮力蹚出一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路。
看能源結構優化,山東提速建設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4億千瓦,占全部裝機的53.4%、較2020年提高22.6個百分點,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
看產業綠色轉型,山東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引導支持作用,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支持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看生態保護修復,山東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決守牢生態安全底線,嚴把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環境準入關,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藍天碧水”成為齊魯大地的鮮明底色。
向“綠”而興,以“綠色發展”為核心,既蘊含生態保護的理念,也凸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四
“強”,是強國建設。
從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到農業強國、文化強國,山東以“多維度強省建設”融入強國大局。
看制造強國建設,山東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2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1%、10.0%,“山東智造”產品出口覆蓋180余個國家和地區。
看農業強國建設,山東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著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
看文化強國建設,山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培育一批非遺特色產業集群,推出一批生態旅游產品,曲阜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成為全球儒學研究高地。
看人才強國建設,山東實施“人才興魯”戰略,積極引進各類人才,把博士后群體作為戰略性人才資源,建成省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80個,為強省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向“強”而進,向著更強大和更高的目標不斷邁進,讓“齊魯強省”成為強國建設的堅實支柱。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未來五年發展指明方向,“新、高、綠、強”的戰略特質,既是國家頂層設計的核心要求,也是山東實踐的行動指南。作為經濟大省、文化大省、農業大省,山東唯有錨定“走在前、挑大梁”,以“新”破局、以“高”提質、以“綠”賦能、以“強”擔當,方能在“十五五”期間書寫更加壯麗的發展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山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