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區的革命舵手,邊區的抗日元勛,邊區的‘慈母’啊!你為革命壯烈犧牲,振華!你的革命精神,嚇得敵人發抖;你的無畏姿態,逼得敵人慌走;你最后還想多殺幾個鬼子,一槍啊!正打在你的胸口!敬愛的同志,你,人倒下去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著邊區人民,踏著你的血跡繼續前進!”這是1940年冀魯邊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國總會主任呂器,為馬振華烈士撰寫的挽歌。
馬振華,曾用名李澤民,是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救國軍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曾任津南地委書記,也是冀魯邊區根據地的重要組織者與創建者之一。他為邊區的黨組織建立與發展,為喚起民眾的抗日救國熱情,殫精竭慮,不辭辛勞,被群眾譽為“邊區慈母”。
馬振華于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鹽山縣舊縣鎮(今千童鎮)后韓沙洲村。1932年秋,經中共津南特委書記劉格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4月馬頰河農民暴動失敗后,他毅然放棄教職,奔走于鄉村之間,聯絡并發展黨員,恢復遭受破壞的地下黨組織。不到半年時間,在他活動的地區,70多個村莊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黨員數量發展到200余人。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馬振華任中共冀魯邊區組織委員,同時擔任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會長、救國軍政治部主任。他在救國軍各團設立政治處,建立士兵政治課制度,使部隊政治氣氛活躍,戰斗力不斷提升。短短幾個月內,馬振華率部多次痛擊日偽軍,相繼收復鹽山、樂陵、寧津等地,部隊由最初的4個團1000余人發展到24個團萬余人,為開創和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0年9月11日晚上,馬振華在寧津縣柴胡店薛莊召開秘密會議,被敵特偵知。次日拂曉,會議即將結束之際,敵人糾集柴胡店、大柳等據點的300多名日偽軍,趁夜色包圍了薛莊。面對突如其來的敵情,他沉著冷靜,指揮同志們突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年僅35歲。
1940年11月,經上級批準,寧津縣更名為振華縣(1949年振華縣恢復原名寧津縣),以紀念這位為革命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的人民英雄。2014年9月,馬振華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據德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提供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