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邢仁宇本報通訊員陳立娟龐占英
10月8日,禹城市房寺鎮大李店農業合作社的院子里,連綿的雨水裹著秋日的涼意,砸在一輛輛拖拉機貨斗的塑料篷布上。烘干塔旁,工作人員將一車車玉米送進進料斗,不遠處,烘干塔在“嗡嗡”運轉聲中吐出陣陣濕熱的白煙。
“當前,禹城市秋收應收總面積78.04萬畝,已收19.09萬畝。”在烘干塔控制臺前,禹城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與農田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岳寧翻看著手中的記錄告訴記者,為應對連陰雨天氣,我市已織密“市—鎮—村”三級聯動保供防線,啟用14個烘干點,配備23座烘干塔及5臺移動式烘干機,整體最大日烘干能力達8000噸,基本滿足全市秋收糧食的烘干需求,為秋糧顆粒歸倉筑牢保障。
寒露已至,本是“三秋”生產黃金期,可連續一周的陰雨卻讓禹城的田間地頭成了“泥塘”,給秋收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阻礙。禹興街道潤土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振亮站在門口,手指不停地在手機屏幕上刷新天氣預報,眉頭擰成了疙瘩:“俺地里有300畝玉米已熟透了,可地里全是水,收割機進去就‘打出溜’,沒法收啊!”他的話道出了眾多農戶的無奈——低洼地塊的泥土水分早已過飽和,輪式農機根本扎不住腳,無法正常作業。
面對這場秋收硬仗,禹城早已做好了充分準備。岳寧介紹,全市已集結聯合收割機2416臺(其中履帶式8臺),同時儲備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1229臺、播種機3148臺、農用水泵25928臺,并從河南、河北引進跨區作業機具132臺。“雨一停,農機大隊立馬就可以開赴田間,保證秋糧顆粒歸倉!”岳寧信心滿滿地說。
10月9日,在房寺鎮的玉米地里,農技專家劉保衛蹲在秸稈間,隨手掰下一個玉米棒子:“看這籽粒,乳線都已消失了,黑層都出現了,等雨停了車能進地后,就得趕緊搶收。”
劉保衛是奮斗在一線的科技小分隊中的一員。為針對不同地塊情況“對癥下藥”,禹城專門組建11支科技小分隊,將農技專家派往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開展秋收秋種工作。
針對不同地塊情況,農技人員開出了一系列“精準藥方”。其中,對已成熟或接近成熟且具備機械進地條件的地塊,要及時搶收;對輪式機械難以進地作業的地塊,優先使用履帶式收割機。對積水嚴重且不具備履帶式收獲機械作業條件的地塊,以及出現玉米倒伏的地塊,要搶時疏通溝渠,開挖瀝水溝,抓緊人工搶收。對未成熟地塊,專家建議不要著急搶收。“當前晝夜溫差較大,玉米灌漿條件較好,充分延長灌漿期,能夠有效提升糧食質量和產量。”農技專家解釋道,農戶可耐心等待玉米成熟后再進行收割。
在糧食處理方面,對于已收獲的糧食,若具備烘干條件,應及時進行烘干處理后再入庫;暫不具備烘干條件的,需充分利用空閑場地進行通風晾曬,一旦遇到晴天,要及時翻曬糧食,避免糧食因堆積而發熱霉變,切實保障糧食品質。
此外,在秋收后的秋種環節,專家特別提醒,秋種工作的核心是堅持適墑播種。小麥播種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至80%。農戶在開展秋種作業時,必須堅持“播期服從墑情”,確保在土壤濕度適宜的情況下開展播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