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連著下雨,地里全是泥,普通收割機根本下不去地。多虧街道干部及時幫我們聯系了履帶式收割機,我家那10畝玉米兩天就收完了,一點沒耽誤!”近日,武城縣廣運街道王前坡村村民王官貞感慨地說道。

入秋以來,武城縣遭遇持續陰雨天氣,農田大面積積水,傳統收割機難以開展作業,秋收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為應對這一困境,武城縣迅速行動,組建“三秋”生產幫包指導組。指導組主動與農機合作社對接,優先調配適合在泥濘地塊作業的履帶式收割機,并建立起“農戶需求—指導組調度—設備上門”的高效閉環機制。在各方努力下,一臺臺履帶式收割機及時奔赴搶收一線,為秋收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武城鎮西龐坡村,全體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持續摸排田間積水狀況,迅速動用挖掘機疏通排水溝渠,同時積極協調水利部門對主要河道提閘放水,加快排水速度。在做好排水工作的同時,還及時調配了3臺履帶式收割機投入搶收,保障秋收工作順利推進。

為確保收獲的糧食能夠得到及時妥善處理,武城縣積極協調糧食烘干和收儲服務。在廣運街道曲莊村為農服務中心,兩臺糧食烘干機正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轉。潮濕的玉米經過烘干、清選等環節后,被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旁邊的鋼板倉。
“連續降雨讓玉米水分嚴重超標,要是不及時烘干,堆放兩天就可能發芽變質。”曲莊村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曲凡軍介紹道,“我們從10月5日起就啟動了24小時不間斷烘干作業,每天能烘干糧食70噸。”該中心的烘干設備服務范圍廣泛,不僅覆蓋曲莊村,還輻射周邊30余個行政村,有效解決了陰雨天氣下農戶“晾曬無場地、糧食易霉變”的難題,讓農戶們吃下了“定心丸”。
對于收獲后的糧食存儲問題,曲莊村為農服務中心也給出了貼心方案。錢莊村種糧大戶王慶林正忙著將烘干后的糧食存進當地的鋼板倉,“把糧食存在這里既安全又省心,現在市場價格一般,等天氣好轉、價格合適了再賣,還能多賺一筆呢!”據悉,當地鋼板倉單倉容量達2000噸,總存儲量4000噸,且配備了先進的恒溫控制系統和通風設備。即便遭遇持續陰雨天氣,也能精準控制倉內溫濕度,為糧食存儲提供了可靠保障,確保糧食品質不受影響。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崔建帥 編輯|崔廣旭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