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倫鎮零工市場工作人員為勞動者推介就業崗位

②“石膏娃娃”代加工項目實現“家門口就業”

③鄉村快遞員整理包裹
□文/圖本報記者李海玲本報通訊員梁民楊秀春楊光
“零工市場真是幫了大忙!找活兒方便多了,而且都是正規的用工信息,工資也能按時拿到。”家住禹城市閎泰家園小區的孫建義的一番話,道出了全市不少零工從業者的共同感受。近日,禹城市人社局就業案例入選2024年度德州市改革精品案例,標志著該市在促進高質量就業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建成11處標準化市場 筑牢零工群體保障網
“以前找活兒全憑熟人帶,信息少、收入也不穩定。”孫建義回憶道。如今,他在十里望回族鎮零工市場登記信息,崗位多、有保障。“一年能掙5萬左右,心里特別踏實!”
孫建義的經歷,是禹城市推動零工就業走向“一站式服務”的生動縮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1處標準化零工市場,覆蓋所有鎮街,將就業服務真正送到群眾“家門口”。
“我們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引入7家有資質的人力資源機構參與管理,讓零工就業更規范、更高效。”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徐堅介紹。每個市場不僅按“九有標準”劃分了綜合服務、信息發布等四大功能區,還設置了權益調解室、積分榮譽室等功能空間,提供從求職、培訓到維權的“全鏈條”服務。2024年以來,全市零工市場已舉辦招聘會52場,促進就業4萬余人次。
孫建義也感慨道,除了現場找崗,他經常使用“薪百靈”小程序查看附近零工機會,“動動手指,崗位就推過來了,特別方便”。
這正是禹城零工市場數字化建設的成果。當地建立了“求職登記”與“用工需求”兩個數據庫,匯聚14萬條勞動者信息,精準推送崗位。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家企業通過小程序發布崗位4.52萬條,帶動萬余人就業。各市場位置與服務內容也集成于“電子地圖”,實現“信息一地發布、全域共享”。
除了日常服務,零工市場還主動對接務工人員集中返崗等節點性需求。房寺鎮零工市場負責人陳亮表示:“我們提前登記信息,協調在車站安排專車,‘點對點’送工到企。”對尚未明確就業方向的人員,也會安排車輛接送到市場,由就業指導員提供咨詢,幫助提升人崗匹配效率。
這種“線上智能匹配+線下驛站服務”的模式,讓越來越多像孫建義一樣的勞動者,在家門口就實現了穩定就業、安心增收。
聚焦重點群體 開發公益崗位8000余個
10月12日早上7點,十里望回族鎮具丘山路還籠罩在薄霧中,15名身著橙色馬甲的公益崗保潔員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們手持掃帚鐵鍬,仔細巡撿著公路兩側30米內的垃圾。這支特殊的環衛隊由沿線各村公益崗人員組成,每周一、周四固定上崗,分段負責,成了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這樣的公益崗位,在禹城市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全市傾力打造“禹您共享”公益性崗位品牌,更多貼近民生的特色崗位被開發出來,讓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每天工作4至5個小時,不耽誤照顧家,每月還能多掙1200元。”59歲的李玉華是市中街道前谷村的公益崗快遞員,上崗一年多的她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在李玉華所在的市中街道,像這樣的公益崗位還有140個,為困難群體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渠道。
公益崗位的開發,既解決了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又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據了解,禹城市將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的人員、“二孩三孩”媽媽等重點群體優先納入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范圍,累計開發公益崗位8325個。其中,快遞員、護路員等特色崗位達320余個,實現了困難群體就業和基層管理的“雙提升”。
為確保公益崗位規范運行,禹城市組建了城鄉公益性崗位聯審制度工作小組,加強人員管理,規范資金支出。2022年以來,已落實公益崗補貼資金1.44億元,既保障了就業穩定,也確保了資金安全。“禹您共享”公益崗的經驗做法還在《中國勞動保障報》刊發,成為當地就業保障工作的一張亮眼名片。
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 守家帶娃還能掙錢
每天上午送完孩子上學,45歲的張瑩就會來到禹澤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手工坊。她輕巧地拿起未成型的石膏坯,細心脫模,動作嫻熟。“以前這個點就是在家閑著,現在做手工既不耽誤接孩子,每月還能多掙2000塊補貼家用。”她笑著說。
在她的身旁,十幾個女工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制漿、灌裝、晾曬等工序,展架上排列著十二生肖、童話人物等栩栩如生的石膏娃娃。這個看似普通的手工坊,正是禹城市探索“居家就業”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禹澤社區書記景欣鑫介紹,社區的石膏娃娃代加工項目不僅盤活了社區大齡勞動力資源,彩繪環節還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在創作中培養審美能力。
張瑩也提到,她有時會把彩繪的半成品帶回家,和孩子們一起涂色,“孩子們玩得開心,我也能順便把活兒干了。”
為了幫助更多像張瑩這樣的留守婦女實現“不出門就業”,禹城市整合假花、假發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城鄉居民小區設立了217個加工點。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到點務工或領料回家,按件計酬。目前,這種靈活就業方式已累計吸納3500余名農村婦女,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同時,當地聯合家政服務機構、養老護理機構,針對性開展“一老一小”照護類技能培訓,目前已培訓2335人,促進就業1400余人。
除此之外,禹城市還積極培育新業態增長點。通過開展電商直播、快遞物流等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能培訓,已為1859名城鄉婦女賦能,其中1100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或創業,人均月收入達5000元以上。
從單純照顧家庭到兼顧工作與生活,張瑩覺得日子過得更加充實。“手藝越來越好,收入也穩定,感覺自己還年輕,還能做很多事。”她邊說邊將一個新成型的石膏娃娃輕輕放上展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