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入選省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
仁術精誠守護“掌心寶寶”

高雁翎在搶救臺上為新生兒做治療。記者唐志梅 攝

護士長照顧早產兒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滕璐 見習記者許歡 通訊員李夢嬌
6月16日,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第二批省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名單,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成功入選,填補了德州市及周邊區域救治中心的“省字號”空白。
高精尖設備護航新生兒
作為德州市唯一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將新生兒醫學科作為省級救治中心全力打造。醫院高度重視,成立中心小組,由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東海掛帥。近年來,先后引進車載呼吸機、亞低溫治療儀、新生兒振幅整合腦電監測儀等在內的30多臺套尖端設備,為危重新生兒救治提供堅實的硬件保障。
對危重新生兒而言,爭分奪秒轉運是保障生命安全的決定性環節。而深夜鈴聲劃破寂靜,被告知有危重寶寶急需從外地轉運而來,卻是新生兒醫學科醫生的值班常態。科室主任高雁翎說:“接到電話,一般立刻協調經驗豐富的醫生,隨專用救護車爭分奪秒奔赴現場,科室值班人員隨時準備接應搶救。”這支由經驗豐富的新生兒專業醫生、專科護士和急救司機組成的24小時響應團隊,配備有移動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單元)功能的救護車,內置呼吸機、暖箱、監護儀等搶救設備。
同時,醫院為轉診患兒開通綠色通道,優先檢查、優先治療、優先住院,確保生命通道暢通無阻。自2022年以來,無論從河北景縣、故城,還是德州周邊縣市區,這套體系均能實現“無縫轉運”至醫院,累計安全轉運危重新生兒數百余例。
多學科聯手屢創生命奇跡
“多虧大夫發現及時,孩子才得到了有效救治……”一位早產患兒的救治經歷,正是新生兒醫學科強大疑難病診療能力的生動寫照。這個胎齡32+5周、體重僅1.5公斤的早產兒,入院時因肺部發育不成熟導致呼吸困難,醫護團隊評估后立即啟動呼吸支持。經過3天救治,這名早產兒能自主呼吸了。
本以為患兒度過了危險期,細心的高雁翎在查房時卻發現了異常:孩子腹部膨隆。經過檢查發現腹腔內有積液、雙側膈下游離氣體,高雁翎考慮是消化道畸形導致穿孔引起的。隨后,科室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MDT),最終商討出治療方案——為患兒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對于早產兒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大手術。但憑借小兒外科和麻醉手術科的醫生充足經驗,團隊醫生順利完成了這次手術。
術后,患兒無法正常進食,靜脈營養成了生命支持的關鍵。液體量、電解質、熱卡……每一項都由醫護人員精準計算。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患兒成功度過呼吸關、感染關及消化關,順利出院。
危重新生兒的救治并不是新生兒醫學科的單打獨斗,需要與產科、小兒外科、急診科、麻醉手術科、醫學影像中心、超聲醫學科、眼科等醫護團隊共同完成。而正是多科室的協同配合,創造了無數危重新生兒生命的救治奇跡。如今,醫院能成功救治超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先天性膈疝等危重癥患兒。代表病例疑難程度的CMI值也在不斷提升,今年5月新生兒醫學科CMI值再創歷史新高,達2.2763,而這個數值越高,表明醫院處理疑難危重癥的能力越強。
數百面錦旗見證醫患深情
“這個聲音好熟悉!是高大夫嗎?”在醫院附近的路邊,呼喊聲讓高雁翎停下腳步。“高大夫,二十多年前多虧您救了我家孩子!他現在都是1米87的大小伙兒了,正在備考研究生呢!”
時光回溯到2001年,醫院新生兒醫學科收治了一名體重僅1.1公斤的28周早產兒。孩子的父親在北京咨詢了多位專家,得到的答復都是讓他放棄治療。母親泣不成聲:“這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啊!就算只有一絲希望,也得治!”在新生兒醫學科醫護團隊不舍晝夜的全力救治和精心呵護下,這個脆弱的小生命不僅頑強存活,還健康長大,與同齡人無異。“孩子考上高中后,我倆帶著錦旗,來到醫院,把這個喜悅分享給新生兒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們。”母親的話語中滿是感激。
如今,新生兒醫學科收到的錦旗已有數百面。“妙手回春救早產嬰孩,仁心仁術鑄生命豐碑”等真摯話語,凝聚著超千例危重新生兒家庭沉甸甸的謝意。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齊魯醫院德州醫院不僅精研早產兒精細化管理策略,更積極聯合、指導周邊省市及縣區醫院,通過會診、授課、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有效提升了區域新生兒救治水平,促進了醫療技術的交流共享。
截至2024年,該科年接診危重新生兒超1200例,轉運成功率100%。憑借這份過硬的“成績單”,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新生兒醫學科成為區域內新生兒健康的堅實“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