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馮光華 通訊員辛凱 楊曉瑩
5月20日,在平原化工產業園山東方略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上的一條復合樹脂自動化生產線正在安裝調試。這是山東江山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布局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作為中國高性能復合材料領軍企業,江山纖維從一塊碳纖維布做起,深耕行業22載,逐步構建起覆蓋工程加固、體育休閑、軌道交通、汽車工業等九大領域的產業版圖,形成德州、南京、東莞三市5個廠區。公司依托東華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科研力量,累計獲得36項國家專利,其中高表觀阻燃環氧樹脂、干法纏繞預浸材料、T1100級超薄碳纖維預浸料等多項核心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一根直徑不足頭發絲十分之一的碳纖維,見證了江山纖維從一家小廠到產業生態引領者的嬗變。從2003年第一塊碳纖維加固布在鐵皮廠房下線,到如今5個廠區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這條產業藤蔓上茁壯成長,公司創始人李新河坦言,技術創新始終為這根藤蔓生長輸送養料。
走進位于平原經濟開發區的江山纖維公司總部,這個占地僅38畝的廠區,集合了研發、生產、經營、倉儲諸多功能。在行業內經過多年摸爬滾打,李新河認識到技術對于企業的重要性,2015年,企業研發中心成立。公司總經理韓淑敏組織研發團隊在經過數次實驗后,成功攻克高強高韌環氧樹脂體系配方。
預浸類產品是江山纖維的主力產品,年產值占到企業的90%以上。在公司總部預浸車間,技術人員正操作著價值千萬元的設備,將碳纖維與自主開發的樹脂完美融合。“就像廚師調配秘制醬料,我們的樹脂配方能讓碳纖維復合材料性能提升20%。”韓淑敏說,這支由東華大學等高校專家領銜的研發團隊,已攻克干法纏繞預浸材料等“卡脖子”技術,獲得2023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等。
走進位于德州的山東國碳復材的纏繞車間,機械臂正以芭蕾舞者般的優雅姿態,將浸漬樹脂的碳絲纏繞成航空管件。“你看這些纏繞角度,就像用碳纖維設計發型。”技術員張磊形象地說,“45度是‘斜劉海’,抗扭強,90度是‘大背頭’,承壓好。”
而產業生態的協同效應在江山復材科技(廣東)有限公司和江蘇江拓力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同樣得到體現。李新河介紹,預浸料產品通過自建冷鏈系統已經實現“珠三角24小時到達”的物流承諾,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山東方略復合樹脂的量產,企業能快速響應珠三角、長三角客戶的制造需求。
市場是檢驗技術的試金石。從北京故宮到復興號高鐵車廂,從泰國的站立式槳板到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江山纖維的產品已通過3項國際認證,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由他們自主研發的碳碳剎車預制體制成的碳陶剎車盤,較傳統鑄鐵制品減重50%,而耐磨壽命卻延長3倍。同樣,一項“高表觀阻燃環氧樹脂”技術僅去年就創造產值超千萬元,并帶動上下游多家企業發展。
江山纖維的產業拓展也受益于當地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我們不僅制造材料,也是在培育創新生態。”李新河說,“之所以執著于全產業鏈布局,就是想助力德州復合材料產業成為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讓‘德州制造’的名聲叫得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