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記者探訪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
從“有沒有”邁向“好不好”

德州新聞網訊 文/圖記者馬樂
民生調查
5月16日,德州市殘聯組織開展了一場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體驗活動,邀請10余名殘障人士擔任“體驗官”,為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把脈”。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指為殘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屬設施,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獲取、使用和交流信息,獲得社會服務等提供便利。
當前,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進完善之處?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設施更加完善
“比以前出門方便多了”
在體驗活動中,殘疾人參觀了德城區法院訴訟安檢登記區、便民服務區、無障礙專用審判庭等功能區,體驗了無障礙坡道,操作了多功能訴訟服務自助終端設備等。
人群中,視障人士劉偉手持盲杖,認真體驗。41歲的他因為一次意外導致失明,后來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當被問到對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感受時,他直言“進步很明顯”。“電梯按鈕上都有盲文,我一摸就摸出來了。”劉偉說,這幾年他的盲人朋友們對“盲道被占用”“設計不規范”等的吐槽越來越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也不再是令他們恐慌的事,“公交車都是低地板、低入口,有語音報站,司機們也主動放慢車速等待。自主出行沒問題!”
參與體驗的市民李建雙腿殘疾,平時需要坐輪椅出行。在這次體驗活動中,他首先關注到無障礙坡道設計。“出入口的無障礙坡道設計很標準,坡度較緩,我自己操控輪椅就能輕松上下。”李建豎起大拇指。
市殘聯權益保障和教育就業部部長劉娜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無障礙設施數量、規范化程度明顯提高,建設質量明顯加強,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社會成員在出行、購物、就醫、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時,感受到了無障礙設施帶來的便利。
細節更加用心
“讓殘疾人能自主行動”
“廁所的洗手池附近是不是應該加裝抓桿?”“能不能增加聽障人士的輔助服務?”……
體驗過程中,殘疾人代表用心感受每一處細節,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區法院工作人員一一記錄。“無障礙環境建設遵從的三大原則是‘自主、安全、便利’,讓殘疾人實現自主行動。”劉娜表示,不斷完善細節,能夠讓殘疾人群體更加平等地融入社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中依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公共廁所內的無障礙廁位空間較小并且向內開門,沒有為殘疾人的輪椅留有充足的活動空間;有些無障礙坡道雖然建設了,但是坡度較大、路面較滑,殘疾人使用輪椅很難順利上下,并且在坡道臨空側沒有安全阻擋。“像路緣石坡道、輪椅坡道這種無障礙設施,首先得有,其次要規范,得真正實用,不然對輪椅使用者來說危險重重。”李建說。
“其實‘物理上的障礙’相對來說容易消除,難的是實現‘觀念上的無障礙’。”殘疾人王惠告訴記者,現有的無障礙設施損壞后遲遲得不到維修、殘疾人專用停車位被社會車輛占用等現象時有發生。
另外,對既有多層無電梯住宅建筑的無障礙環境改造也迫在眉睫。特別是老舊小區由于建成年代久遠,居住環境以及設備設施建設水平較低,住在里面的老年人、殘疾人對于無障礙居住需求相對集中。
社會更多關注
“這不是小眾人群的需求”
無障礙環境建設,并不是小眾人群的需求。我市目前有超14萬持證殘疾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116萬人,他們的起居娛樂、康復教育等,都離不開無障礙環境。同時,傷病患者、孕婦等群體的生活也需要無障礙設施的保障。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也經歷了從點到面、逐步規范、持續提高的過程。“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的是細心、愛心,建設品質的提升就在紛繁零碎的細節上,就在點點滴滴的愛心中。”市委黨校教授楊明文認為,良好的無障礙環境能使人生活得安心、順心、有尊嚴。作為一項社會事業,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全社會投入,包括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業以及民眾的共同參與。“要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同時更需要大家做有心人,關注日常管理維護。”他說。
市殘聯于2022年推進成立由各類殘疾人代表、老年人代表、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代表等構成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隊伍,定期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體驗督導活動和宣傳促進工作。“我們將持續開展實地無障礙環境體驗活動,及時將問題反饋給相關部門整改,并對改進情況跟進監督。同時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打造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劉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