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長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議》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縣域作為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單元,承載著連接城市與鄉村、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使命。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內涵與意義。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指在縣域范圍內,通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市場空間,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強城鄉融合可以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資金、人才等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能夠減少城鄉在收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現狀分析。縣域產業多以農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附加值低,創新能力不足。城市產業與農村產業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和協同,農村產業發展面臨技術、資金、市場等諸多瓶頸。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而農村地區在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城鄉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居民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而城市人才向農村回流的意愿較低,導致農村人才短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資金外流嚴重,農村發展面臨資金瓶頸。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統籌規劃和協同治理,生態環境治理效果不佳。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制度,限制了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縣域產業發展缺乏特色和差異化,導致區域競爭激烈,產業效益不高。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諸多技術、利益分配等問題,融合深度和廣度不足。縣級財政收入相對較少,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投入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投資環境,社會資本參與城鄉融合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城鄉規劃存在各自為政、銜接不暢等問題,影響了城鄉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和協同性。現有政策在土地、金融、稅收等方面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策略與路徑。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保障差距。根據縣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縣域經濟品牌。加強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統籌規劃城鄉產業發展,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形成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向縣域和農村流動;加強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財政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條件。推進城鄉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機制。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加強農業污染防治,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城鄉生態共建共享。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要素支撐、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策略,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作者單位:夏津縣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