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對發展未來產業提出明確要求。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的最活躍力量,有望培育發展成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近年來,德州市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未來產業的部分領域已有了初步基礎,下一步需在打造平臺、強化基礎、人才培育、政策支持等多個維度系統發力、合理布局,力求在這場未來產業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打造平臺,拓展應用場景。著力打造未來產業技術應用平臺,以發展需求為導向,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人形機器人、氫能等前沿技術進行基礎性創新和應用,以天衢新區、德州學院為載體,聯合鏈主企業、高校院所,推動未來產業研究院、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等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為各類創新主體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軟硬件支撐。深度挖掘智能駕駛、醫療健康、智慧農業、城市精細化治理等領域的潛在需求,為未來產業領域的創新創業提供應用場景。搭建起政產學研用的開放創新合作網絡,有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成果在未來產業發展中高效轉化和發展。例如,在低空經濟領域,要不斷培育擴大低空飛行器在公共服務、文旅、農業、物流等方面的應用服務,以應用場景的拓展推動低空經濟產業的發展。
強鏈補鏈,優化產業生態。圍繞集成電路、無人機制造、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未來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區、省級新區以及各種功能區的獨特優勢,促進以利恩斯科技為代表的傳感器產業、以大旺機器人為代表的機器人產業、以歐倍爾軟硬件集成研發生產基地為代表的數字孿生產業加速集聚,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未來產業集群。以集群式發展推動未來產業鏈創新能力提升,著力提升鏈主企業在應用人工智能開展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上的引領作用,支持中小企業深度參與未來產業全產業鏈體系。以德州元宇宙產業創新園為載體,引進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行業的鏈主企業,超前謀劃前沿新材料、生命科學、氫能等未來產業。合理布局生產研發網絡和要素供給網絡,促進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上實現深度協同,加快形成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的一體化攻關機制,有效縮短創新周期,顯著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優化環境,強化人才保障。制定一系列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積極吸引國內外研發資源匯聚德州,為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宜居宜業的便利條件。充分利用德州獨特的交通地理優勢,大力實施高端人才創新聯盟建設,一體推進柔性引才、項目孵化、科創飛地建設。依托德州市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精準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前沿領域,積極吸引和培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為未來產業發展筑牢堅實的人才根基。加強與德州學院、德州高職、科研院所、鏈主企業等的協同合作,緊密面向未來產業技術的重大需求,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統籌謀劃,強化協同創新。進一步提高科研經費投入和使用效率,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機制,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建立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對拔尖科研人員的配套支持力度,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積極性。
頂層設計,完善基礎設施。積極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全力建設“京津德濟”未來產業走廊,大力推動與京津冀地區的未來產業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編制全市生物產業、低空經濟、集成電路等未來產業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天衢新區與縣市區之間的未來產業協同發展,因地制宜布局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產業,打造錯位發展、重點突出、上下游鏈接緊密的德州特色未來產業發展格局。鼓勵財政資金和金融資本向未來產業傾斜,建立未來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充分用好“科融信”綜合服務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構建系統多元、技術領先、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未來產業基礎設施體系和服務體系,在項目立項、要素供給、政策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精心培育優質環境,為德州市未來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系德州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