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邢仁宇 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我們盼這一天,已經11年了。”近日,在齊魯醫院德州醫院神經外科,小麗(化名)的父親看到女兒的恢復效果,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小麗出生不久后,父母便發現她無法像同齡幼兒一樣爬行、翻身,到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混合性腦癱。孩子的疾病如同晴天霹靂,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打擊。然而,小麗的父母始終沒有放棄。他們輾轉多地求醫,但孩子的病情始終未見明顯改善。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麗的異常姿勢愈發嚴重——四肢蜷縮,合抱在胸前,身體也逐漸扭曲變形,整個人抱成一團。看著女兒的狀況,小麗的父母心急如焚。經人推薦,他們來到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尋求幫助。
了解小麗的情況后,神經外科團隊迅速申請了多學科會診,與兒科、影像科、康復醫學科的專家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患者在腦性癱瘓后,大腦失去了對下位中樞的控制,這導致四肢始終處于肌張力極高的狀態,具體表現為四肢嚴重扭曲。”神經外科執行主任孫德州解釋道。經過深入討論,神經外科團隊提出了通過剝離頸動脈鞘交感神經網,改善腦部供血及神經調節的治療方案。“通過切斷頸前路交感神經,可以提高中樞反應閾值,調節腦干功能,同時減少下位中樞的抑制,從而達到緩解肌張力的效果。”孫德州說。
確定治療方案后,由孫曉朋、趙萬勇、武文組成的功能神經外科團隊,憑借豐富的血管神經解剖經驗,在小麗的頸動脈三角區精準定位交感神經網,并在顯微鏡下將這層厚度不足1毫米的網絡充分剝離切除。手術切口僅3厘米,術中出血不足10毫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創傷。術后第3天,小麗頸部僵直的癥狀明顯緩解,四肢的自主活動范圍顯著增大。“孩子終于能自己抬頭了,感謝醫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著孩子術后的變化,小麗的父親在病房哽咽道。
“小麗因長時間癱瘓,肌肉與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與松動。我們將持續跟蹤她的遠期療效,并為她提供康復訓練與肌肉損傷修復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她提高生活質量。”孫德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