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被譽為“工業的關節”,是轉動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小到手表、家電,大到風電、航空,幾乎都有它的身影。
山東省臨清市煙店鎮,一個坐落于魯西的寧靜小鎮,匯聚了近10萬軸承從業者。這里常住人口僅約5萬,卻擁有約3000家軸承加工及配套企業、1.2萬余戶經銷業戶,年產值近百億元,年交易額達300億元,占全國軸承交易額的十分之一。煙店鎮因此被譽為“中國軸承之鄉”和“中國軸承貿易之都”。
“這里沒有買不到的軸承”
清晨6點,煙店鎮軸承大集上已人聲鼎沸。空氣中彌漫著機油與金屬的味道,上千家軸承企業攤位有序鋪陳,叫賣聲此起彼伏。來自印度、德國等全球各地的客商在這里選購自己心儀的軸承產品。
“在我們這里沒有買不到的軸承。”軸承商戶牛惠卿自豪地說。軸承大集已延續二十四載。步入煙店鎮區,鋪天蓋地的軸承廣告牌聳立在街區兩旁,數十萬種型號的軸承在此匯聚,實現了全品類、全尺寸覆蓋。
“煙店軸承產業起步于貿易,制造則始于維修與翻新。”煙店鎮黨委書記林玉恒介紹,上世紀70年代初,當地工匠在修理農具時,為節省成本,將廢舊軸承打磨重組,由此邁出了產業第一步。
上世紀80年代初,8戶加工戶在農貿大集擺起軸承地攤,不到一年便擴展至200多個攤位。1987年,在政府推動下,煙店軸承市場初步形成。“父輩們最初就是騎著自行車,馱著軸承四處叫賣。”煙店鎮軸承行業商會會長、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濤回憶道。
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缺乏規范管理,市場一度陷入無序,甚至出現假冒偽劣產品。政府隨后開展治理,打假風波雖令部分企業發展速度減緩,卻也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
2018年左右,隨著環保準入門檻提高。臨清市關停了314家“小散亂污”企業,環保不達標的航宣軸承也在其中。
面對環保與用地壓力,臨清市迅速成立軸承產業鏈專班,投資建設煙店連城智造小鎮軸承產業園,引導小微企業集聚發展。航宣軸承總經理張世剛響應號召搬入園區,“園區統一辦理環評、配套污水處理,成本降了,發展順了,產能提升了20%。”提起曾經的選擇,張世剛感慨道,一度停產3年的企業,由此重獲新生。
企業集聚不僅降低成本,更促進技術、人才與服務共享,加速企業成長與轉型。林玉恒說,目前產業園已吸引128家企業入駐。園區已成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新沃土。
全流程“云”可見
曾經,“低端、同質、內卷”是貼在煙店軸承身上的標簽。如今,走進山東博特軸承有限公司,生產線上是高端精密薄壁特種軸承。“這是我們為新松機器人配套定制的產品,精度僅為頭發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打破了國外壟斷。”楊海濤說。
在博特軸承研發中心,楊海濤一邊展示專利證書一邊說:“過去拼資源、拼成本,現在拼的是創新與研發。這些成果讓我們的產品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悉,其公司生產的薄壁軸承系列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居第一,新投建的1000萬套高端精密薄壁特種軸承項目,被列為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
在山東華工軸承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調試風電軸承專用生產線。“這是我們投資3.5億元新上的項目,年產2萬套大型高端精密風電軸承,預計明年投產后可新增產值7億元。”總經理張保中介紹,“我們的熱處理設備國內領先,能確保軸承在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據悉,華工軸承生產的外徑最大達1.25米至1.5米的軸承,填補了當地風電軸承空白,成為山東省唯一具備特大型軸承生產能力的企業。
這樣的技術創新在煙店已成常態。近年來,煙店鎮與河南科技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搭建了8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在一系列舉措推動下,煙店軸承加速邁向高端化:全鎮擁有軸承企業2899家,其中規上企業4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5家。宇捷、博特等企業成長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進入比亞迪、三一重工等企業供應鏈。
如果說創新是煙店軸承蛻變的內生動力,數字化轉型則是邁向智能制造的關鍵一步。
在山東省宇捷軸承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線高速運轉,經過車、鉆、淬、磨等工序后,一套套高精度調心滾子軸承走下傳送帶。
“我們從架構底層重構生產邏輯,集成工藝、數據、物料三大流,實現全流程可視、可控。”公司總經理蔡梅貴站在5G智慧數控中心大屏前介紹。他身后的系統正動態展示著從材料進場到成品檢測的每一個參數。
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不僅是“畫面感”,更是實實在在的效益突破。“磨削精度提高20%,次品率下降20%,產品一次合格率達99.95%,換型時間從以前動輒數天壓縮到只需4小時,企業運營成本降低35%,能耗下降25%。”蔡梅貴說,公司產品出口歐美比例超過50%,與寶武集團、中煤集團等龍頭企業達成穩定合作,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躍遷。
這樣的“數轉智改”并非個例。臨清市通過搭建“云軸聯”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推廣數字化車間等路徑,推動軸承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在煙店鎮,國內最先進的日發精機磨加工設備、30多條鹽浴熱處理生產線、軸承自動生產連線等已廣泛應用。多個生產管理系統和數字化管控終端帶動軸承產業由“制造”向“智造”快速轉變。目前,全鎮規上軸承企業數控裝備應用率超95%,累計建成省級數字經濟“晨星工廠”43家。一顆小小的軸承,從訂單到交付,全流程“云”上可見。
另辟蹊徑走出去
好產品如何打開好市場、打響品牌?“從上世紀70年代走街串巷,到如今擁有全國最大軸承交易市場,半個世紀以來,10余萬名從業人員以信譽和質量,讓臨清軸承在國內市場‘站得穩’,在國際市場‘立得住’。”臨清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光說,臨清市通過建設軸承產業園、搭建大數據平臺、加大資金投入等舉措,推動軸承全鏈條升級,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
隨著商戶增多,單一市場已難以充分展現臨清軸承的規模與品類。加上語言障礙、品牌偏見等因素,影響了海外市場的開拓。要想讓“臨清軸承”品牌“走出去”,必須另辟蹊徑。
煙店軸承行業從業者處于銷售終端與需求前沿,能第一時間反饋市場信息。“我們的企業家多從貿易起步,接觸面廣、信息靈通,能緊密銜接需求與生產。”楊海濤說,國際國內知名軸承企業均在煙店設有分支機構,帶來一手行業信息。依托這一優勢,煙店軸承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
“去年我們通過參加展會拿到了南非和美國2000萬元的訂單。今年上半年,出口額同比增長了21%。”熱河軸承外貿經理徐玉振說。
臨清市主動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一方面強化資金支持,全力為企業爭取各級外貿專項資金;另一方面搭建展會平臺,帶領企業“主動出海”,在全球市場上搶訂單、拓市場。
展會經濟成為開拓市場的重要抓手。煙店鎮舉辦七屆軸承產業迎春展、電子商務培訓、山東特色產業帶跨境電商培育行動等活動,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
臨清市連續9年舉辦軸承及零配件展覽會,組織企業參加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廣交會、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國際汽車零配件及售后服務展覽會等國際展會,努力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宇捷、博特等企業產品出口德國、俄羅斯等國,出口額占營收三分之一。
2022年,魯西國際陸港開通,為煙店軸承“出海”架起新橋梁。臨清市迅速抓住“家門口”的交通優勢,創新實施“前展后倉+精準孵化”模式,推動企業建立美國、迪拜等海外倉,降低出口風險。煙店軸承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達3.2億元。
目前,煙店軸承仍面臨規模化不足、缺乏龍頭企業、園區化發展薄弱等挑戰。面對全國軸承產業激烈競爭與提質升級趨勢,臨清市委市政府提出“煙潘唐一體化發展”思路,以煙店鎮為核心,聯動唐園、潘莊三鎮,構建從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到下游交易物流的完整閉環,降低物流成本,實現原材料零庫存,打造“國際性配套產業鏈”。
“我們將深入推進煙潘唐一體化,建成全國最大、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軸承產業集群和貿易中心,將煙潘唐地區打造為全國軸承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城鎮區域一體化發展齊魯樣板。”臨清市委書記張志剛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