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食品生產線8月量產,打通“糧頭食尾”最后一步——發達面粉:從糧田“鏈”通餐桌
□本報記者 張雙雙 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今年8月,對發達面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來說意義重大:精心籌備的速凍食品加工車間將在夏津廠區正式量產。“試產已經通過,口感、味道很不錯,各食品安全參數高于國家標準,計劃本月下旬開工投產。”公司產品總監孫金峰介紹,從小麥到面粉,發達做了30年,如今他們開辟新賽道,踏上了新征程。
8月1日,在發達面粉速凍食品車間,記者透過參觀通道的玻璃,可以看到速凍水餃、速凍油條等產品生產線已準備就緒,輸送管道連接起面粉車間與食品生產線,成為串聯起糧食加工與食品生產的關鍵紐帶。
從“磨面”延鏈至生產速凍食品,自家生產的面粉通過管道送至食品車間,有3個好處——提高效率、減少人為操作導致的食品安全隱患、節約成本。孫金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發達面粉的小麥出粉率為70%,日加工能力10000噸,按照規劃,將來食品加工要占到集團40%的產能。“按照當下的產能,封閉式輸送系統每天能節約小麥上萬斤。”他說。
這樣的管道遍布發達面粉各生產車間,從小麥原糧輸送、篩選到面粉加工亦是如此。每年麥收季,農戶通過“發達原糧”微信小程序提前預約,到廠后檢測、稱重、卸車均為自動化設備操作,一氣呵成。原糧進入篩選機器也是通過大型管道,幾道色選工序下來已是高品質凈糧。
發達面粉從小作坊起步,歷經30年“蝶變”,一步步躋身為中國糧食加工業十強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好糧油示范企業。集團已在省內布局9家子公司。2024年,集團走出山東,在廣東佛山成立了一家公司,市場范圍不斷延伸。
這樣大范圍建廠投入自然不菲,發達之所以如此布局,“就地取材”帶來的低糧損是原因之一,品質是重中之重。“同一地市、同一品種的小麥內在品質也不一樣,有的蛋白質高一些,有的淀粉含量高,比如夏津小麥筋力強,適合做饅頭;平原小麥則細膩柔和,更適合做水餃。”孫金峰對不同產地的小麥品質非常熟悉,他繼續解釋道,佛山建廠則是看重當地興盛的國際貿易,以便進口優質小麥制作吐司面包。
在每個公司所在地,發達面粉都與當地農戶簽訂小麥種植協議,現已有20多萬戶農民成為企業的“原料商”。目前,發達正在內蒙古、新疆規劃自己的農場,將“糧頭”進一步向前推動。
在發達面粉現代化生產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在智能系統操控下,小麥從管道一端進入,不同淀粉、蛋白質含量的小麥會進入不同管口,經過制粉設備加工,從管道另一端出來時,已是各種面粉成品。目前,公司已擁有14大類1600多個單品。
這些工序的順暢運行,除依賴先進的生產設備外,公司近幾年自主設計的智能數據采集模塊也發揮了大作用,尤其是AI技術的運用,讓整個生產系統進一步重構。“以往生產環節的信息傳遞靠口頭、紙質單據傳遞,效率低、時效性差,還易出錯。”公司數智創新中心總經理楊曉哲介紹,數據采集模塊能收集所有機器設備實時生產參數,并根據數據分析生產環節中存在的問題,以備及時優化。
企業在延鏈的同時,不斷強鏈。在拳頭產品研發上,公司組建了百余人的研發團隊,每年拿出數千萬元用于研發。近兩年來,120多個新產品相繼推出。針對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研發出高蛋白、高纖維面粉,其中高蛋白面粉通過工藝突破提取麥麩糊粉層精華,填補了市場空白。
“接下來,我們在開發面粉新產品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強對速凍面食特色產品的研發,不斷提升面食產品的銷售占比,利用自身原料和銷售渠道優勢,開拓更廣闊市場。”公司總經理蘇學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