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今年主題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國家衛健委發布核心倡議,強調通過減鹽帶動減油、減糖,實現清淡飲食,通過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守護全生命周期健康。
宣傳月特別呼吁以家庭為單位行動起來,從日常三餐入手控制鹽分攝入,共同關注體重管理、口腔衛生和骨骼養護。本報記者采訪德州市中醫院營養科醫生,通過實際案例講解養生知識,讓健康理念融入萬家生活。
28歲的王女士為了快速減肥,連續1個月每天只吃一頓飯,餓了就靠水果和代餐粉支撐。起初體重確實掉了七八斤,可不久后,她不僅情緒低落、體力下降,還頻繁感冒。更讓她崩潰的是,恢復正常飲食兩周,體重反彈,甚至超過了減肥前。
這樣的經歷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人盲目采取極端節食方式——拒絕主食、只喝流質、單餐代全天,結果卻陷入“瘦—反彈—更胖”的惡性循環。
“餓瘦的代價其實是肌肉流失與代謝降低。”德州市中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呂翠紅解釋道,當人體長期處于能量嚴重短缺的狀態,會自動進入“饑餓保護模式”:降低基礎代謝、優先分解肌肉而非脂肪。這不僅會失去肌肉,還更容易囤積脂肪。盲目節食的背后還隱藏健康風險: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脫發、月經紊亂;心理上容易引發焦慮和進食障礙等。
如何科學、可持續地管理體重?呂翠紅提出三大原則。一是均衡飲食,拒絕極端。應遵循“少油少鹽、充足蛋白、適量碳水”的原則,確保每餐包含優質蛋白(如雞蛋、魚肉、豆制品)、膳食纖維(蔬菜、粗糧)和健康脂肪(堅果、橄欖油)。不用完全戒掉主食,而是優選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二是控制總熱量,但不極端削減。每日熱量攝入可適當低于消耗,但絕不可低于身體基礎需求。一般建議女性每日不低于1200千卡,男性不低于1500千卡,具體可根據個人活動量與體重目標微調。三是保持規律進餐,穩定血糖與代謝節奏。定時吃好三餐,避免長時間空腹后突然暴食。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滕璐 通訊員|王琰 編輯|許歡
審核|滕璐 終審|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