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以其靈活的市場機制、創新的經營模式和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10月13日,海岱文化譜新篇——“返故鄉·看發展”網絡名人山東行活動走進陽谷縣,深入當地民營企業,見證民營經濟如何激活傳統工藝生命力、引領智能制造新風尚。
陽谷縣歷史悠久,素有“千年古城,武松故鄉”的美譽,黃河文化、運河文化與水滸文化交融共生,孕育出肥沃的藝術土壤,民間美術與傳統工藝在此蓬勃發展,其中尤以傳承200余年的陽谷木雕最具代表性。這門扎根于本土的藝術形式,以繁復精妙的制作工藝為根基,題材多取自傳統文化典故與歷史故事,既承載著齊魯大地的文化記憶,又彰顯出鮮明的地域美學特征。
網絡名人一行走進陽谷縣狀元紅文化家具有限公司展廳,目光所及處,融合陽谷木雕技藝的工藝品與紅木家具靜立其間。細膩如絲的雕刻紋理與精妙考究的造型設計搭配得當,將“因材施藝、形神兼備”的木雕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移步木雕傳習車間與張秋木版年畫傳習教室,匠人們正沉浸于創作之中——從設計圖紙的反復推敲,到半成品的精雕細琢,直至成品的完美呈現,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心獨運的技藝傳承。在深入了解陽谷木雕與張秋木版年畫的歷史脈絡及制作工藝后,眾人無不感嘆于狀元紅文化家具有限公司背后那份堅守與創新的匠人精神。
歷經數代傳承,陽谷木雕已突破傳統技藝的邊界,形成涵蓋紅木家具、工藝品、木刻版畫等多元領域的產業格局。憑借穩定的市場基礎與持續的創新活力,這門古老技藝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著非遺傳承的現代篇章。“我們不僅是木雕工廠,更是文化創意的孵化器。”公司負責人如是介紹。
作為省級非遺陽谷木雕的傳承主體,這家由傳統作坊蛻變而來的民營企業,正以市場化思維激活非遺生命力,讓千年技藝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
與狀元紅的古樸雅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景門窗有限公司所呈現的“未來工廠”圖景。
在極景門窗占地數萬平方米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內,網絡名人一行看到,自研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線及定制高速流水線順暢運轉,搭配智能料車及AGV物流系統實現快速交互及自動化搬運,視覺檢測系統以毫秒級速度掃描缺陷……據工作人員介紹,正是這一系列先進設備與高效流程的協同運作,使得產能大幅提升,交付周期縮短40%,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極景門窗的產品展廳中,網絡名人一行在門窗隔音性能、氣密性能、保溫節能以及綜合性能體驗區分別進行了場景體驗。據了解,極景門窗依托自主研發的云平臺,成功實現了全鏈路的數字化管理,該平臺使用場景廣泛,覆蓋工廠、設備、內部員工、設計師、門店及用戶六大核心群體,實現了從客戶下單到產品生產、質檢、物流的全流程無縫互聯。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極景云平臺,用戶可在線設計窗型、預估價格、一鍵報修,甚至通過掃描窗扇二維碼發起售后需求,這種“產品+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僅讓科技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更為用戶帶來了智能化、現代化的使用體驗。
兩家企業的繁忙景象,正是陽谷縣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當地持續深入實施“制造業強縣”戰略,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主線,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縣政府通過設立“企業家日”、配備8大服務專員等舉措,構建起“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梯度培育體系。
從非遺木雕的刻刀到智能產線的機械臂,從文化基因的傳承到智能制造的突破,陽谷縣的民營經濟正以“守正創新”的姿態,詮釋著傳統產業與現代社會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每一件精雕細琢的木雕作品、每一扇蘊含科技智慧的智能門窗,都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匠心堅守與智慧創新的時代故事。